ENGLISH

科学研究

通信研究所实验室

下列实验室按拼音顺序排序:





宽带多媒体传输技术研究室

实验室概况:

宽带多媒体传输技术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复杂环境下高性能宽带传输技术的研究、标准化和产业推广,以面向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驱动,通过理论创新、算法研究、系统设计、标准制定和产业应用,取得领先的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并为我国信息通信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等科技奖励,省部级科技奖励十余项,2016年被科技部授予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团队现有成员11人,其中教授和研究员4人、副教授和副研究员6人,1位IEEE Fellow和4位IET Fellow、3位中国电子学会会士和1位中国通信学会会士。团队成员涵盖“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在通信理论、算法仿真、系统设计等方面分工明确、协同研究体系和队伍健全。

研究方向:

团队围绕国家信息通信领域重大需求,创新数字电视核心技术并完成标准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我国数字电视行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牵头完成1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和6项国际标准,在标准国际竞争中取得技术领先优势;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广泛认可,被国际电信联盟邀请作为全球首批学术成员;开展我国地面数字电视标准(DTMB)的产业化和国际化,已有13个国家和地区采用DTMB,实现中国强制标准被外国采用的历史性突破;研发性能领先的国标演进版DTMB-A系统,实现超高清电视地面广播传输,于2015年成为国际电联标准,2019年成为数字电视第二代国际标准,正在进行相关产业化和示范;提出基于通信与广播融合的新型网络构架,融合无线广播和通信各自优势,获学术界和产业界高度关注;在宽带电力线、可见光通信等核心技术的拓展应用领域成果显著,承担多项重大项目并牵头起草相关国家标准,为能源互联网、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应用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团队坚持学术研究与产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紧密结合的创新路线,成为本领域名副其实的国家队。

实验室负责人:

宋健,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和IET Fellow,IEEE期刊Tran. on Broadcasting和Access Associate Editor,国际电联与清华大学合办学术期刊Intelligent and Converged Networks创刊主编,ITU 6A工作组副主席;发表论文 300余篇,出版多部学术著作,获授权发明专利80多项,负责起草6项国际标准、牵头制定2项国家标准,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6项和若干国际奖励。



宽带无线通信与信号处理实验室

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长期从事毫米波通信、太赫兹通信、无线光通信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工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973计划、科技部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华为、中兴、NTT DoCoMo、索尼等校企合作项目十余项。

研究方向:

1.毫米波/太赫兹通信

2.无线光通信

3.人工智能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

主要成果:

1.提出了OFDM时频二维正交导频,能提高系统分集性能并改善接收鲁棒性,作为第一发明人获欧美发明专利授权,为更准确匹配DVB-T2、IEEE802.11n、WiMax等国际标准,通过多次Patent Division Application操作,获和国际标准相关15个授权美国发明专利,成果广泛应用于大众消费电子产品

2.提出了无线光分层ACO-OFDM调制方法(LACO-OFDM), 能充分利用传统ACO-OFDM中剩余偶数子载波以提高频谱效率且无需直流偏置


实验室负责人

王昭诚,IEEE FELLOW/IET FELLOW,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现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IEEE Systems Journal、IEEE Open Journal of Vehicular Technology以及中科院一区刊物Digital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s编委。已获授权欧美发明专利46项(其中23项作为第一发明人),授权中国发明专利48项,作为第一发明人被授权的多项欧美发明专利已被国际标准采纳;在Journal of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等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6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四本;Google Scholar他引13000余次,WOS核心合集他引7000余次。

联系方式

邮件:zcwang@tsinghua.edu.cn

实验室网站:http://oa.ee.tsinghua.edu.cn/~bcspl


通信网络理论与工程实验室

实验室概况:

通信网络理论与工程实验室始建于2005年,长期从事卫星网络、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理论、系统、设备和关键技术研究。实验室先后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卫星星上通信系统、“清华一号”小卫星星上通信系统、基于卫星IP广播的远程教育系统、基于IP的卫星视频会议系统、中压低压宽带电力线通信网、强背景噪声语音增强、自组织宽带无线通信网、抗遮挡的宽带卫星通信实验系统、空分多址系统研究等。

研究方向:

1.宽带卫星通信系统

2.无线空分通信网络

3.语音降噪增强技术

主要成果:

1.研制的机载宽带卫星通信系统成功应用在大型无人直升机上实现巡检。

2.提出空分复用和空分多址SDM/SDMA通信体制,提升无线通信系统的容量,获发明专利2项。

3.研制的降噪系统已成为型号在部队列装。

机载系列产品

实验室负责人:

马正新,现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通信网络理论与工程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QoS网络、无线宽带网、有线宽带网络和卫星通信网理论、关键技术与工程研究。曾主持某特殊通信网、两颗特殊卫星星上信号处理系统、卫星网络电视会议、卫星ATM网络、远程教育网、有线电视网、外交互式网络、电力线通信网、海上自组织通信网等多项重大网络和系统研究,在国防和民用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正在从事QoS网络、卫星网络通信和无线网络方面的研究。已获发明专利20余项,获国防科技进步奖二项,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项。

联系方式:

邮件:zhangwei81@mail.tsinghua.edu.cn mazx@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77号 双清大厦2号楼501室、508室



网络融合实验室

实验室概况:

清华大学电子系网络融合实验室以无线网络为研究载体,主要致力于研究新一代人工智能驱动的绿色、智能、自组织无线网络。解决5G及后续演进网络中面向多种服务质量要求的网络灵活部署、优化、协同等问题,其中包括面向高带宽业务、大规模机器通信服务以及高可靠低延时服务等。为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思路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网络的自组织能力,通过网络资源管理和调度策略设计支撑人工智能应用,以更智能的满足多样化的用户需求,同时达到绿色无线网络的目标。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目标包括:

1.绿色无线网络。随着网络流量的增加,无线网络能耗成为限制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一个根本目标是“如何使用更少的能耗来传输更多的信息”。主要思路是通过更灵活的资源部署和调度,包括基站的按需开启和休眠,以及有效使用可再生能源。

2.智能无线网络。无线网络未来将更加的异构化,频谱的使用、资源的来源和无线接入方式都将变得更加多样化。这样的多样化异构网络对资源的调度和映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未来网络将大幅提升自身的智能化水平。本实验室通过人工智能的方法,借由边缘计算和超蜂窝分离架构实现网络分布式智能的协调统一。

3.自组织无线网络。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未来无线网络的决策过程将更加智能化;通过更加智能的语义训练将原始决策、高层次(模糊)指令翻译成具体的、可实施的决策,从而达到网络自组织的目的。自组织网络将实现从集中式调度到分布式智能的维度跨越。本实验室从信息的实时性、决策的有效性出发,深入研究自组织无线网络的相关课题。

实验室研究成果丰硕,主持973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多项,与产业界包括日立、英特尔、高通、丰田等有广泛的合作。

绿色通信 (Send More Information with Less Energy [SMILE])

远程控制系统中的状态信息实时更新 (Timely Status Update in Remote Control Systems)

移动性增强的边缘智能 (Mobility-Enhanced Edge inTelligence [MEET])


实验室负责人:

牛志升教授,1985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1986年国家公派赴日留学,1989年和1992年分别获日本丰桥技术科学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2-94年就职于日本富士通研究所,1994年回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任教至今。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通信话务理论、排队论、通信网络的流量控制与性能分析、无线网络的资源分配及跨层优化、通信与广播融合网络、绿色通信与网络等,曾获得IEEE通信学会亚太区2013年度最佳论文奖、日本Okawa Foundation Research Grant(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2009)等奖项,并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首席科学家(2012-2016)。他同时是IEICE Fellow和IEEE Fellow。

联系方式:niuzhs@tsinghua.edu.cn

实验室网站:http://network.ee.tsinghua.edu.cn/niulab/


无线信息系统理论实验室

实验室概况:

研究定位:

面向信息系统中基础理论和前沿应用, 倡导“0”到“1”的研究

研究方向:

方向一 后Shannon 时代的信息论与应用

(1)大数据处理信息理论 (事件重要性度量与相关理论)

(2)图像无失真编码理论与移动视频新编码体系研究

(3)机器学习可解释性理论以及在B6G无线系统中的应用

方向二 信息论与随机系统中开放问题的研究 (自由探索)
部分研成果介绍

研究成果图谱:信息重要性理论(Message Important Information Theory)

图像无失真编码理论与移动视频新编码体系研究

基本图像模式

软压缩模块集合

机器学习可解释性理论在B6G无线系统中的应用

实验室负责人:

樊平毅教授,1994年获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今。曾多次访问美国、香港等地的大学和研究所,任日本筑波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等海外高校访问教授。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国家973课题,国家863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发表国际学术杂志及会议论文40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项,国际发明专利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出版学术著作6本,获IEEE Globecom 2014,IEEE WCNC 2008,ACM IWCMC 2010等6个IEEE和ACM主办的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任IEEE信号处理学会China SIP通信与网络技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分会副主任等职务。主要研究兴趣包括5G无线通信网络,高铁通信网设计,网络编码与信息论,大数据分析以及智能学习和机器自动化等。

联系方式:

地址: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罗姆楼9203室 邮编:100084

联系方式:电话:010-62796973 电子邮件:fpy@tsinghua.edu.cn



实时通信与网络实验室

在现代能源系统、工业制造、智能交通等领域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演进中,产生了大量时间敏感业务,催生了大量对实时通信的全新需求。在经典香农信息论中,主要阐明了通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极限及其逼近途径,对于“时空”的讨论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一方面,业务的突发特性及其与网络的交互作用,会导致排队等待延时;另一方面,物理层的信道衰落、编码长度乃至传播时延等,会导致传输时间的不确定性。本实验室旨在从跨层设计与优化的角度,探索实时通信与网络的理论性能极限、逼近方法和系统验证,尝试在“双碳”体系、智能电网、工业互联网和智慧交通等领域得以应用。

研究方向:

1. 实时通信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2. 实时通信与网络中的安全问题

3. 实时通信在能源和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

主要研究成果:

1. 提出了一类面向实时通信的跨层调度,阐明了理论极限和逼近方法;

2. 提出了一种基于预测推送的低延时通信架构;

3. 提出了协同通信资源管理的一种通用理论框架;

实验室负责人:

陈巍,长聘教授、博导,全国青联常委、教育界别秘书长,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与“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曾主持国家973青年科学专题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青年学者等。主要学术兼职包括IEEE高级会员,中国通信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信号处理分会常务委员,北京通信学会理事。曾获第十四届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一等奖、第十七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首届中国通信学会青年科技奖、第五届IEEE通信学会亚太区最杰出青年学者奖、中国电子学会信息论青年新星奖、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2009年IEEE无线通信马可尼论文奖,2012年IEEE智能电网通信会议、2007年IEEE国际跨层设计会议、2006年IEEE国际通信大会最佳论文奖。

联系方式:

010-62771026

wchen@tsinghua.edu.cn



数据科学与智能实验室

数据科学与智能实验室主要从事对复杂城市问题与城市化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应用研究,通过对大量数据与城市知识进行分析、可视化与优化,将人工智能方法跨学科整合进城市规划与政策制定过程中。实验室旨在通过有影响力的研究与大规模的部署,使理论发现与前沿技术服务于未来城市建设。实验室在研究中采用丰富的跨学科方法,主要围绕数据、人工智能、用户三个中心开展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

1. 城市科学与计算社会学

2. 大规模城市仿真与优化决策

3. 城市治理与用户行为研究

主要成果:

1.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科技部、中国移动等部委与国家企业项目,与腾讯、美团、快手、日立、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等企业和机构开展产学协同与合作,研究成果受到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广泛认可。

2. 2018年至今在KDD、NeurIPS、CHI、WWW等国际会议期刊上发表近百篇CCF-A类论文,申请五十余项国内与国际专利。

实验室负责人:

金德鹏,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党委书记。长期从事网络数据分析与通信系统方面研究工作。历年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已授权发明专利32项。200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李勇,清华大学电子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聚焦城市科学与认知计算方向长期从事数据科学与智能方面的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CCF A类70篇),文章引用12000余次,6次获国际会议最佳论文/提名奖。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国家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中国科协青年人才计划,获IEEE ComSoc亚太区杰出青年学者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

联系方式:

电话:010 62772387

邮件:liyong07@tsinghua.edu.cn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