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党建专栏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题三学习体会-刘一民

发布时间:2019-10-21 点击数: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信息系统研究所的刘一民。我2004年在电子系读本科时入党,2009年博士毕业后留校在我系信息系统研究所工作。

从研究生阶段开始,我一直从事的科研方向是雷达信号处理。雷达是中、远程预警探测的重要手段,是国防安全的基石。我国的雷达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处于较为先进的行列,但距离主要战略对手,尤其是在实战条件下的作战能力上还有较大差距,。

回忆十年前面临职业选择时,曾有不少岗位的机会摆在面前,但促使我选择现在这份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课题组已经开始开展的某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研究。

通过分析学科发展规律,当时课题组判断抗干扰手段匮乏将会严重制约我国雷达装备下一阶段的发展。抗干扰技术是雷达领域的公认难点,同时由于其特殊的敏感性,几乎完全没有国外相关研究基础可供参考,需要与国际上顶尖同行背靠背的竞争、摸索。同时,课题组选择的技术途径是一条潜力巨大、但技术风险极高的路线——甚至被本领域经典教科书“判死刑”。但如果取得突破并得到应用,将能十分有效地提升我军装备的实战能力,甚至实现对对手的反超。

但当时也正是该方向研究的“瓶颈期”——本来很有希望的型号科研项目被中断,其它预研课题也几乎得不到支撑。但也是在这期间,导师和领导的不断鼓励、团队新成员的加入,也让我看到了突破的希望。经过反复的对比和慎重的思考,我选择了留下继续从事喜欢但 “希望渺茫”的科研方向。当时想法十分简单:去工业部门,可能在某个重点型号上做出自己的贡献,甚至或许能成为总师、领域专家。但在清华,通过科研和教学的结合,却可能从整体上帮助部队装备的关键能力上台阶。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优秀的人,而他们可以为国防事业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作用。

幸运的是,我们很快利用新的数学工具找到了技术突破的途径,随后获得了及时但有限的经费支撑,能够研制原型样机。接下来的科研过程是艰辛的。为了节约经费,团队老师和学生一边推公式、证定理、写论文,一边画电路、焊板子、搭系统、做实验。为了获取探测飞机的数据,我们在通州的拆迁工地上做铺开摊子,但采集数据的同时需要警惕野狗咬伤。功夫不负有心人,样机完全验证了理论预期,项目结题时也获得了机关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喜悦总是暂时的,军队机构调整使项目下一阶段的支持没了着落。但同时我们了解到部队某型战略装备在定型过程中遇到了抗某类型干扰能力欠缺的严重问题,行业一度束手无策,有的专家甚至给出了“世界性难题”的评价。经过初步的沟通,用户、工业部门均认为清华的技术路线是大有希望的,但还有大量的实用化工作要做,而且没有经费支撑,需要“自带干粮”去完成。幸运的是,团队没有考虑太多,而是立刻陷入了再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兴奋当中。随之而来的是一年多不分昼夜的攻关,从清华园,到通州,到南京,到镇江,再到西北的戈壁滩,团队把一个实验室里的“玩具”做到最重大的军演现场、最高水平的装备上。在沙漠边缘上的经过三十多天的努力,终于在实战场景下实现了近10年来的期盼。之后的两年,团队进一步在戈壁、湖泊、海边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面向实战的“新时代”强军建设思想让我们能够有机会能“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技术真正用到装备上,用知识和技术报效祖国。

在这个过程中,在团队的成员也不断走到了国防科技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某次重大演习活动中,曾经的师弟、学生有多人坚守在不同的阵地。偶尔在闷热的装备放舱里,通过野战通信线路听到遥远但熟悉的声音,让人感到既温暖又坚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