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党建专栏

从我的父辈看当代青年发展 --观看《我和我的父辈》有感

发布时间:2021-10-25 点击数:

(闫雯荻 无1党支部)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

其实今天站在这里给大家做分享,我本人是有一些露怯的;我在这里放眼望去,在座的各位有各位老师,其余的基本上都是师兄师姐和我的同龄人,还有一些班级同学。其余的是电子系一字班的新生。但是我觉得这确实是一个相对比较好的机会,因而我还是接受了组织上给我的“给大家讲一讲”的任务。党的一个很好的优点在于有充分的民主性,即谁都能够说几句,能把自己的想法分享出来跟大家交流,所以我讲成什么样子,请大家海涵,大家对我来说有什么异议或者讨论的话,可以随时提出来,我更喜欢讨论的这种氛围。

最开始跟李喆老师沟通分享的内容的时候,我觉得周四下午非常好,因为前天晚上电子系刚好组织了大家的集体观影《我和我的父辈》,我以为这部电影会像前两部主旋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一样,或者用一个模块把大的民族发展的时间线串在一起;或者用每一个小的模块聚焦“乡村振兴”一个大的主题;这样我可以讲讲我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故事,比方我和北京奥运的故事,比方我的家乡和乡村振兴的故事,但是《父辈》这个电影,坦然讲,他的镜头的语言和叙述的故事,其实并没有引起我很多的共鸣。当我们在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们不免去审视自己的父辈;然后发现既不是战争中艰苦拼杀、为了小家放弃大家的军区司令员;不是为了祖国的火箭事业,贡献自己生命的“两弹一星”先驱;也不是在改革开放潮流中,先人一步,把握时代潮流的“鸭先知”;更不是“人工智能”或者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中付出生命的科学家;同时我觉得电影中所呈现出的“人工智能”与我的理解相差甚远。其实回过头来看,也许在座的大多数的“父辈”,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普通人;然而也许是我们的“父辈”的经历太过普通,又怎能体现出电影所弘扬的“主旋律”;这可能是这个电影拍出来给人很别扭感觉的“本征矛盾”吧。

关于电影的艺术方面的评价,相信有很多影评人已经做了,大家可以上网随便查一下,应该有不少。在这里我想再跟大家聊一聊每个单元所讲的小故事,和故事背后的所表现出的精神内核。《乘风》中,内容最核心的部分应该是父亲在带着老百姓转移的过程中,经过激烈的心理斗争,点燃了信号弹,可以预料的牺牲了自己的孩子,保全了转移过程中几十个老百姓的性命。四年之后,他当年所救的孩子“三魁”,在和他重新见面之后,电影的镜头语言实际上是有“成为他的孩子,继承他的意志”的味道在里面的。这个单元,所表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时期,牺牲小我成全大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这种精神。我相信,对于一个父亲来说,相较于牺牲他自己,可能牺牲自己的孩子更加让其难以接受。影片中也用硬汉吴京的哭戏表达了这种内心的纠结、这种艰难的抉择。然而让我不舒服的点在于,这个模块中其实有一些“神剧”的影子在里面;它开场的镜头语言,我可能看了大概10分钟才确定是抗战时期,说白了我觉得没有战争紧张的节奏,相反有着很生活、很乡土的气息。同时在最后骑兵团冲刺搏杀的画面中,也有着一些夸张的手法和表达;但是我觉得可以从象征意义上理解:正因为有中国共产党人不惧牺牲的这种精神,才能用落后的武器装备,实现保家卫国的目标。

《诗》的单元,则是讲述了老一辈航天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整体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我对于《诗》这个题目的理解是,它表面上看起来说的是父亲或者母亲写给孩子的诗,实际上说的则是航天人自己用火箭为笔、以燃料为墨,在苍穹之上,为后代万千中国人写的一手诗歌。在祖国建设的过程中,在贫瘠的时代,确实科研条件远比我们现在要艰苦的多,确实也要经历无数的牺牲。从建国到发展,从贫瘠到小康,确实靠着一批堪称伟大的理想主义先辈的无私奉献。故事里父母这种精神也传递到了哥哥和妹妹身上,妹妹仍然在继续这父母的事业,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航天员,是新时代中国航天人的故事,也是一种传承的内核所在。故事中也涉及到了“小家”与“大家”、“隐瞒”与“坦白”、“亲情”与“离别”等等的元素;通过父亲的死亡,让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认识到国家发展需要我们去继承,让他从一个看起来近乎“无理取闹”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大人,这是《诗》这个单元中的传承。这个故事同样赞扬了,在祖国建设时期,为了祖国发展献出自己一生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还是那句老生常谈的话:我们有着今天的美好生活,离不了他们当时的努力。大家也要珍惜现在如此美好的科研和学习环境,我觉得,为祖国的发展谱写美丽的诗篇,是在座的各位乃至清华全体电子人的终极目标;无论大家的科研方向如何,我觉得尽自己努力,让其在国家发展中有所推进,是一个可以评判的重要价值标准。

《鸭先知》的单元,是整部影片中四个单元中完成度最高的,主要讲述了中国第一个电视广告诞生的故事。影片聚焦于“鸭先知”这一个父辈的形象,简单概括而言是“精打细算、善于变通、强于动手、敢于冒险”,而这正好与改革开放初期弄潮儿所需要的精神特征无比符合,因而也造就了他的成功,可以说是被时代大的背景下裹挟的个人、家庭的显示代表。改革开放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也是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过程卖出的坚实的一步。每个领域都有着这样的先驱,他们的敢为人先的精神,共同谱写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奇迹。无论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国庆游行活动,还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型情景史诗,其中改革开放相关内容均以“春潮滚滚”的模块出现,在结合歌颂小平同志的《春天的故事》一曲,与电影中经常出现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中的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总路线的前半句“允许一部分先富起来”所规划的。然而,这个模块所展示出的内容,实际上很少能够得到同学和同志们的共鸣,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很多同学们的父辈并不是那个时代中得到机会的先驱者,他们的父母可能只是千千万万社会中的普通人;另外一个则是小平同志规划的总路线中的后半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看起来仍然遥遥无期。这也是谈论这个模块中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共同富裕和贫富差距。就这个问题,我曾经咨询过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肖贵清教授:他的看法是,阶级之间的差距的模型如同一根弹簧一样,压的太紧不行,太松也不行;而国家是能很好的调控这个问题的。我相信,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未来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我们这代共产党人用双手改变未来的重要使能方向。

影片的最后一部分则是《少年行》的单元,则是“科幻亲子”题材。其主要讲授的故事则是一个人工智能的“父亲”,在穿越的过程中,为自己的制造者的小的时候做一次了“父亲”,帮他重新燃起了对于科学、对于未来的美好期望,也帮他存续了逝去的父亲的伟大理想,这是一种关于新时代中国所需要的“钻研精神”、“美好未来”的传承。然而,坦然的说,在这个模块里,所展示出的“人工智能”与我所认知的“人工智能”相差甚远;同时在人工智能领域失败了5次之后即逝去生命的冬冬的父亲这件事情,也让我有点难以接受;可能庆幸自己博士科研方向与人工智能相差甚远,开个玩笑。看完这个亲子小故事,另一个角度而言,我也没有看到与我们所说的“主旋律”所印证的部分,但是至少告诉了大家一个道理,在大家迷茫、失落的时候,应该多回头看一看,看一看自己原来的梦想,体悟一下坚持到现在的原因,在大家有任何想要放弃的念头的时候,不妨回头看一看,我觉得这是整个单元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未来需要我们这代人创造,所以对我们来说,某种角度上需要做“有理想”、“有志气”的未来新青年。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着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里我也简单谈谈看法。总结完整个电影,我很朴实的讲,某种角度上是让我失望了。如果说《我和我的祖国》里面,有六个模块让我满意;《我和我的家乡》里,我还能为两个模块献出泪水,在《父辈》这个电影里,以我挑剔的眼光,很难有让我满意的、产生强烈共鸣的模块。诚然,“父辈”二字很大程度上限定了题材,同时由于不能和前几年的内容加以重复,因而作者们的“画布”也变得越来越少。但是一个关键问题是,各位导演是否知道我们想看什么。在讲述我的故事之前,我想把两个问题留给大家,这是我一直思考也难以有着很好的答案的问题:我们是否需要这样的主旋律电影,来增强广大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以及除了这种快餐式的拼盘,它能不能以一种更好的方式呈现?这个问题可能会随着越来越多的“主旋律”电影的诞生找到答案。

接下来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和我的父辈”,某个角度上也讲一下我的入党的心路历程。前文中已经提到很多次,我的父亲,和广大的,千千万万的劳动工作者一样,是一个“普通人”。他甚至不是共产党员;我是我整个家族里面的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员。而我父亲的父亲,则一辈子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在我父亲小的时候,是一个老农民,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之后的村小队的队长;后来辞去了小队长的职务,又额外做了很多苦力活。他跟我讲过,早上4点下地,晚上7点回家,是他给我讲述的农民的生活。不怕汗珠子摔八瓣,老百姓盼的是日子甜;自改革开放之后,家里开始逐渐能吃饱饭了,这是改革开放所带给他们那辈人的回忆。对我父亲而言,则是受益于高考制度,通过中专招生成为了一个小县城的事业编单位工作人员,也结识了我的母亲;我的成长,也经历了从农村到县城的转变,这是努力的人用双手创造财富的结果,也是时代的魅力所在。我父亲的工作岗位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农民打交道,多半是“征地”、“修路”等等负责协调沟通的工作,他对于这些农民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同情,这也遗传给了我。“乡村振兴”战略开始,我也在一直关注着农民们生活的发展。2019年1月份,我前往福建省南平市,调研农村特派和生态银行两个当地的制度,也让我对于“乡村振兴”有了更为接地气的认识。现在回到老家的时候,能看到面貌焕然一新的农村,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实体现,也让我体会到了共产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承诺。

现在回想起自己入党的心路历程,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我的父亲性格朴实、憨厚;我的母亲曾经是一名人民教师,现在是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他们每天在做的事情,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耳濡目染之下,我曾经对这种服务性的岗位有着朦胧的憧憬。在最初决定要入党的时候,我也是迷茫的:对于理论知识很缺乏,对于某些事情认识不够深刻。我跟我当时的辅导员聊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给我的建议是,如果我很爱为他人服务,能够在集体的活动中找到乐趣,那大可先交入党申请书,理论学习相关的内容则可以在积极分子时期认真学习,再进行补充。我听从了他的建议,在大一军训结束后就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在后面的学习、生活中,我再逐步加深对于中国共产党理论的学习,认识到了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本质和精神内核,也对更多的事情多了更多的思考。所以我很庆幸当时入党的决定,我个人是能在为他人服务、结识新朋友、与人交往、团队活动等等中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的,因而党员可能也是我的最终归宿。所以给大家的一个建议是,在考虑要不要入党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仅凭借着朦胧的对党的向往和朴素的认知来提交入党申请书;提交申请书后在积极分子培养期内再更多的学习理论知识,增强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后面再决定是否要发展。如果你一直在犹豫要不要交申请书这个问题,那么也就失去了很好的培养的机会,认知也不会有很大的提升,可能就失去了很好的机会。

在积极分子培养期内,我担任班级班长的职务,同时积极参加党小组的各项活动,最后在大二上学期进行了发展。积极分子培养期内,我在多种多样的集体活动中,得到了丰富的满足感和自豪感,也在党小组的活动体味到了中国发展和中国道路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让我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深刻,也坚定了我的步伐。在成为党员之后,我参加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游行活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这里面的故事,可能就等着下次我再跟大家有所分享。

最后,我还是想谈一点青年道路的问题。4月19日,习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未来中国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这代人亲手创造。作为清华学子,可以在科研上对国家发展有所推动,力争解决“卡脖子”等关键问题;也可以有着自己的理想,用自己的双手去践行使命;我只是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有时候考虑一个问题,大家不必过分关于与自己的利益,不要想着一个事情做了以后对自己有利或者有害;更多的想一想,某种角度上对于国家、对于社会的改变,既然我们站在了“清华”这个地基上,我们的目光理应大一点,开阔一点,格局应该更高一点,这是我对大家,尤其是电子系本科1字班新生的殷切期望,当你格局够大,便不会拘泥于一点一滴的得失,也可以过得更加快乐,更加开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