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党建专栏

初心百年 | 组织生活常态化,理论学习全覆盖

发布时间:2021-09-09 点击数:

图片

支部概况

电路与系统研究所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25人。12位在职教师中,有9名正式党员和2名积极分子。研究所的最大特点是除教学科研之外,全员承担党政工学全方位的服务工作,包括院系行政、系党委、系学位委员会、校系工会、系人才引进、研究所学科建设和教学管理、支委会和工会小组长等。


图片

支部建设理念根据《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规定,支委会明确了支部建设理念:以提升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目标,建设快乐和谐的工作生态。为此,建立了党支部“常态化学习制度”,即“组织生活常态化 理论学习全覆盖”。

“常态化学习制度”的形式、内容和保障措施

内容和形式是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之一,是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当形式适合于内容,就促进内容的发展,反之则阻碍内容的发展。“常态化学习制度”在形式上表现为“常态化”和“全覆盖”,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形成快乐和谐的工作生态,提高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中心工作。经过五年多的实践摸索,初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常态化”和“全覆盖”的支部生活模式。

“常态化”是指有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且频度高。支部活动的具体时间是每周周三中午,地点是电子系党员之家。因为占用了午餐时间,也俗称“午餐会”。除了节假日和特殊情况外,雷打不动,坚持每学期有20次左右的活动。而“全覆盖”则是指“一个不少”,即全所教职工和博士后,一个不少的轮流主讲或主持支部活动,内容由主讲人自行决定。

是什么内容充实了这样高频度的支部活动呢?党课学习、党的理论学习体会、民主生活会、时政讨论等党支部自身建设的内容必不可少。加强学科建设、服务教学科研的研讨也是经常性内容。还有灵活多样的调研实践、师生支部共建等。有走出去参观实践、请进来交流学习,也有分享经验体会。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不变的是“常态化”和“全覆盖”。

又是什么支撑着这样常年如一日的坚持呢?除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外,值得总结的经验有以下四点:

首先,组织严谨。支委之间团结协作,分工负责、相互补台。青年委员负责建立主讲人清单,并通过线上共享文档供大家自愿填报主讲时间,基本上每人每学期能轮到一次机会,学期末就已经公告了下学期主讲人列表。宣传委员负责在党员管理系统中及时记录详实的活动文字纪要,并上传主讲人的讲稿和现场照片。组织委员负责记录支委会工作,纪检委员则承担了监督支部活动的任务。

其次,后勤保障。三位教授各自聘用的秘书都是党员,她们之间团结协作,互相补台,按时做好预定会议室、邮件发出通知提醒、微信接龙统计用餐人数、订餐、接餐等后勤工作。

第三,带头表率。担任系主任、党委副书记、学位委员会主任、系工会主席、研究所所长等有许多事务性工作的支部党员,坚持参加支部活动,认真准备主讲内容,积极引导深入的交流讨论,提高了支部活动的理论水平和联系实际的实效。

比如,一位新入站博士后党员主讲了“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发展与现状”,身为系主任的汪玉同志就引导大家思考:这个重要的问题,在高校、在清华、在电子系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引发了富有想象力的热烈讨论。还有一位非党员博士后主讲了“建党百年来高校党建历史进程”后,引发了对比分析高校教师和学生中的党员比例的讨论。一位新引进回国的非党员教师提到了民主党派的问题,曾经担任过系党委统战委员、身为系学位委员会主任的杨华中同志,就从我党政治协商的历史讲到目前几个民主党派的现状,不仅答疑解惑,还引发了对我党政治协商制度和统战工作的深入讨论和理解。党委副书记讲党课,带领大家回顾党的历史、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研究所所长带领大家分析电路与系统学科在新建集成电路学科中怎么发挥作用,怎么应对卡脖子问题。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科研方向、十四五规划等多角度组织研讨,制定方案,逐一落实。电路课程改革难度大,全所老少齐上阵,共同研讨教学大纲,帮助主讲教师分析和梳理课程体系,听试讲、提建议,不下20次的集体研讨。离开我们不久的老党员、同学最喜爱的高文焕老师,生前忍着癌症的病痛,坚持参加“电路”课程改革的研讨,将他一生积累的电路课教学经验传授给年轻教师。现在,“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已被推选为学校首批7门“标杆课程”之一。每周的支部活动不仅吸引了本支部在编党员、流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参加,还吸引了本所的非党员教师和博士后,以及有合作关系的外单位党员和群众参加。比如实验教学中心负责电路实验课程教学的孙忆南老师,经常在研讨电路课程教学后,一同参加支部活动,并担任主讲。


图片

图为党支部搭建医工融合平台

(疫情期间,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专科部第二党支部联合举办线上学术交流,78人参加。)


图片

图为突围部分“学原著 读原篇”体会分享。

第四,文化传承。电路与系统研究所在1980年建立之初,是专门承担全系电路课程教学和实验的“线路教研组”,却承担着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建设的重任。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人均科研项目经费据全系首位的成绩。今天的成绩是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取得的,他们中间有五位刚刚获得了在党50年纪念章。以曾经的系党委书记、现年87岁、党龄65年的刘润生老师为代表的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关心关爱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并在全国最早开展了EDA和集成电路设计的科研工作,带领全所教职工团结协作,在历届学科评估中,都被评为重点学科。现年74岁,曾经担任信息学院副院长、校教务处副处长、副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的汪蕙老师,退休后一直承担着“离退休”党小组长的工作,不仅建立了支部同离退休教师之间的沟通桥梁,而且在汪蕙老师积极认真细致的关心下,把党的关怀送到每一位离退休教师的心中,每年组织的老教师聚会,吸引了几乎所有的“家属”参加。在疫情期间,每月组织“老伙伴”微信群视频沟通,相互问候。现在支委们也分工担任离退休教师的一对一联系人,加入了“老伙伴”微信群,保证支部和老伙伴们随时联系,互通信息,13位离退休教师都保持了良好的身心状态。

图片

图为支委代表党支部登门慰问老教师

执行五年来的效果体现

“常态化学习制度”执行五年来,随着逐步改进、完善,研究所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文化,形成了风清气正、互相协作的氛围,充分体现了支部的凝聚力。在人才引进、教学、科研工作方面成绩显著。引进了5位年轻教师,4人获得人才项目支持,壮大了团队力量。支部组织的“研究所文化传承历史调研”课题获校党委颁发的优秀成果奖,两人获得优秀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研究所获得“清华大学先进集体”、“清华大学先进党组织(党支部)”、“清华大学先进工会小组”等荣誉。仅2020年在教学、科研和人才方面获得的个人奖项就有11项。在国家研究中心科研团队建设中,以电路所为主体的“感知网芯片与系统研究团队”成果显著。还有多项以“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创新成果转化,其中3个项目成为产学研贯通典型案例。

图片

图为原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党委书记刘润生教授,克服身体行动不便,

由爱人陪同来到罗姆楼参与“研究所文化传承历史调研”活动

改进方向和措施

电路与系统研究所党支部探索了多种创新工作模式,支部生活内容丰富,安排合理,组织严谨。在营造快乐和谐的工作环境、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促进学科发展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常态化学习制度”,以学党史、悟思想、做实事、开新局为主题,结合电路与系统学科特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紧紧围绕集成电路领域的产业、教学、科研、人才等问题,广泛开展校内外、国内外交流,组织研究生一起参加相关学术研讨。以提高支部生活的实效为目标,达到形式、内容和目标上的一致。认真吸收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的电路与系统学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