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党建专栏

【党史学习教育第二专题】刘一民:系史学习与学生工作思考

发布时间:2021-06-30 点击数:

近期学习往届系庆材料,阅读了《李传信纪念文集》和《建系50周年纪念文集》中的部分文章。从中我深刻体会到党的建设一直在我们系各个发展历史时期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是以李传信老师为代表的老一辈系党政核心领导班子,高瞻远瞩、殚精竭虑,为电子系快速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不漏气的发动机”作用,让我深受触动。我想,对系史的学习应该也是对党史学习的一部分。今天借此机会,向各位领导、同志分享自己的几点感受。

我第一次听到“李传信”这个名字时的情形,至今记忆深刻。2005年秋,我和孟华东老师在上海徐汇区出差,开展某舰载雷达的系统联调。这是系里田立生、王德生等老先生们参与研制一部雷达,当时海军希望能通过信号处理对其进行性能提升。10月11日,那是神舟六号飞船发射的前一天,王希勤老师傍晚匆匆从北京赶来看望我们并参与调试工作。只见王老师面色沉重,低声对华东说,“传信老师去世了”。当时的我并不知道“传信”二字所指何人,后来也只是听说他被誉为清华的“邓小平”、“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为他所题。直到最近阅读《系史》和《纪念文集》,才逐渐理解这两个字在每一位电子人心中的分量。

《纪念文集》中陈旭老师记述了这样一件事。1990年夏,李传信老师带队赴陕西咸阳彩管厂访问,恰遇系里同学在那里生产实习。期间,同学去兵马俑参观时和公园管理人员发生冲突被带到了派出所。传信老师老师闻讯后嘱咐“记住,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最重要的是把学生保出来,我们在这儿人生地不熟的,千万别让学生吃亏!”这种一切工作从学生出发的态度,让我深受触动。想起2019年国庆七十周年专项活动中,国庆前一天接到学校通知,系里有五名本科同学由于证件制作错漏,或不能参加,或可能被广场警卫部门扣留。当时我刚接手工作,心里没底,找党委书记商量对策。记得当时金老师明确了两条原则:一是同学训练了一个夏天很不容易,也是受教育的好机会,尽可能让同学去;二是要做好预案,确保同学安全,万无一失。由于同学不能携带手机,一旦被扣我们可能一段时间内得不到任何消息。当时紧急和领队、学校指挥部沟通,确认了信息被传回系里渠道,同时又准备好同学的身份证、学生证,在系里开好介绍信,一旦有情况立即去北京市公安局沟通领人。“十一”当天早上,在办公室一直等到直播楼里群众游行环节开始,才放下心来。现在回想起来,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一段插曲,但整个过程充分反映了我们系党委一直以来在学生培养中所坚持的教育学生、爱护学生的优良传统。

《纪念文集》中还提到,1985年传信老师和校党委在中共清华大学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概括出“一个根本(培养人),两个中心(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三方面结合(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一、二、三”办学指导思想。“这和当时社会和媒体上大张旗鼓宣传的一些高校管理改革的“时尚”做法有区别,但为办好清华这样的高水平大学指明了方向”。读到这里,我感到学校党委当时的思考和判断真是抓住了清华教育的本质,为未来近四十年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制定系“十四五”规划的过程中,系党委和系务会反复强调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所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强调“实践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构建综合实践基地,整合系内、系友、地方政府、行业等多方力量,为电子系同学的培养提供更多的资源、信息和更好的环境,做好高速发展的行业和相对稳定的学科知识体系间的“变速器”。

《李传信纪念文集》文集中提到,传信老师曾指出,“创新就要做第一,做第一固然有风险,但做第二风险更大”。《建系50周年纪念文集》中,传信老师在《我们的良师益友——缅怀孙俊人同志》一文中详细记述了1962年至1966年,在蒋南翔校长和四机部部长王诤同志的直接关心下,“在清华设立‘无线电电子学研究室’,下设雷达、通信、电真空和半导体四个分室,由四机部副部长兼十院院长孙俊人同志直接领导,研究人员以清华教师为主,十院每年选派一批当年入伍的大学和中专毕业生到研究室,边工作、边培训,工作一定时间,或完成有关研究任务后调回部队,再派新人参加……取名‘协作队’”。并指出“我们深切感到,这是一种很好的、行之有效的研究部门和学校相结合的组织形式……1960年到1966年是清华无线电系历史上较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在前不久举行的系青年教师论坛上,曹志刚老师也谈到,与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是电子系历史上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想,当前我国经济、国防的发展面临诸多“卡脖子”问题,电子信息行业也面临未来发展方向何去何从的重大挑战。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参与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是电子系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重要机遇,也是巨大挑战,更需要我们全系党员、教师,在党委的带领下一起群策群力,努力进取。

通过学习,也对照发现了自身工作的诸多不足。比如《文集》中提到,系里“对学生干部、政治辅导员制定单独的学习计划,多一点指点……”系里虽然从2014年起开展面向本科生社工的“杨帆计划”和科创的“启航计划”两项因材施教计划,但对计划安排的内容和系内其它工作的紧密衔接优化、培养效果提升等工作这两年进展并不显著。《文集》中多处回忆到,传信老师“爱才如命”,玻璃板下面压着各年级最优秀的前十名同学的名字,时时关心他们的发展。这虽说是系里“一把手”的职责,但自己在党委领导下分管学生工作,却除了几个“天天在眼前晃”的学生干部外,对其他优秀同学的情况却谈不上特别熟悉,十分惭愧。

从2000年考入电子系至今已有二十一个年头了,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只是电子系这个大舞台上某一幕的一个演员,甚至只是一个过客,但电子系永远是我们每个人深爱的母亲、温暖的家。我们应牢记电子系的这些优良传统,为她美好的今天和明天尽心工作,努力奋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