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研究

信息系统研究所实验室

下列实验室按拼音顺序排序:


定位、导航与授时(PNT)研究中心

实验室概况:

定位、导航与授时(PNT)研究中心(以下简称“PNT中心”)是电子工程系首批设立的科研团队之一,建有教育部卫星导航联合研究中心导航芯片与接收机分中心、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卫星导航信号处理部等科研平台,并与斯坦福大学PNT中心等国内外学术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二十年以来该中心一直致力于卫星导航及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突破了多项核心关键技术,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工程建设、应用推广与产业化及国际合作与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人才,在国内外学术界和工业界拥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和重要影响力。

PNT中心主要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开展PNT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及典型应用示范,其研究特色和优势是:针对我国卫星导航领域的基础性和关键性问题,以卫星导航信号为核心,围绕信号的产生、发射、传输、接收和应用等环节,持续、深入地开展卫星导航信号处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新型应用开发等科研工作,提升我国PNT技术的水平,推动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和应用。近几年来,结合我国未来国家PNT体系建设的需要,还把研究内容拓展到不依赖卫星导航的PNT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技术研究。

本实验室每年都有招收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和各类实习生的计划,欢迎有志成为通信与信息系统领域内高水平专业人才的优秀青年加盟本实验室,成为我们研究团队的一员。

研究方向:

该中心现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l卫星导航系统技术:包括卫星导航新体制与新技术,卫星导航信号设计与信号处理,互操作接收机算法与软件,基带信号处理集成电路设计等;

l不依赖于卫星导航的PNT新技术:区域定位技术,室内定位技术,多源融合与微PNT技术,协同定位技术等;

lPNT安全技术:抗干扰与反欺骗技术,干扰检测与定位技术,导航系统安全性评估技术,非合作导航定位技术等。

实验室负责人:

陆明泉,工学博士,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长聘教授,兼定位、导航与授时(PNT)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卫星导航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十年来的研究重点为卫星导航信号设计与信号处理、接收机研制与专用芯片开发以及PNT新理论与新方法等,先后承担并完成各种科研项目50多项,已发表学术论文45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40多项、出版合著4部。主要学术兼职包括国家北斗标技委委员、二代导航重大专项体系总体专家组成员等,并任Satellite Navigation副主编、中国卫星导航年会组委会副秘书长等。他是ION Fellow,2020年ION Thurlow Award获得者。

联系方式

Email:lumq@tsinghua.edu.cn

地址:清华大学伟清楼1105室




雷达信号处理与多源信息融合实验室

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长期从事雷达信号处理与多源信息融合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以及实际应用研究,教师包括何友院士、彭应宁教授、李刚教授,出版专著十余本,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和会议发表了数百篇学术论文,授权发明专利数十项,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项,研究成果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认可。

研究方向:

雷达检测、雷达跟踪、雷达成像、雷达识别、分布式信号处理、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等。

实验室负责人:

李刚,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会士、教育部青年学者、国家青年拔尖人才、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2002年、2007年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得学士、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研究方向包括雷达信号处理、遥感、信息融合等。出版英文专著2部,发表论文180余篇,授权专利20余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中国青年科技奖(个人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创新奖一等奖(个人奖)。任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雷达学报等期刊编委,IEEE信号处理协会传感器阵列与多通道技术委员会成员,中国航空学会信息融合分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子学会数字信号处理专家委员会成员、雷达分会委员。

联系方式

电话:010-62794095

Email:gangli@tsinghua.edu.cn

主页:http://oa.ee.tsinghua.edu.cn/~ligang/


雷达遥感应用实验室

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杨健教授长期从事极化理论和极化SAR应用的研究,曾提出了雷达目标的共零点、等功率曲线、等相位曲线、散射矩阵的旋转周期和准周期、广义相对最优极化、目标的相似性参数等多个概念,建立了关于最优极化和相对最优极化的新模型并给出相应的求解方法,给出了新的目标分解方法,提出了一系列基于极化SAR的目标检测和目标分类算法。

杨健教授先后主持完成了多项课题研究,其中包括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一项重大课题)以及1项军委科技委重点技术加强项目(作为首席科学家),共发表论文三百多篇,其中有一百多篇论文被SCI索引。杨健教授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国际著名的极化专家Boerner教授曾六次到杨健的实验室访问,并称杨健的实验室是国际上极化领域最好的五个实验室之一;法国Pottier教授在他们所研制的极化SAR应用软件“PolSARPro”中采用了杨健等提出的5种算法;美国Mott教授在他的《Remote Sensing with Polarimetric Radar》的专著中详细介绍了杨健在相对最优极化方面所做的工作,并称杨提出了一种有效的算法;美国海军实验室的Lee博士和法国的Pottier教授在他们合写的专著《Polarimetric Radar Imaging》中详细介绍了杨健在目标分解方面的工作,并称之为“杨分解定理”;日本山口芳雄教授在其专著中《极化雷达遥感原理及应用》以及《Polarimetric SAR Imaging, from theory to applications》详细介绍了杨健的最优极化公式、所提出的极化熵计算公式及其证明等;中科院电子所杨汝良研究员在其专著《极化微波成像》中称“杨健教授对极化对比增强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在书中多处详细介绍杨健所提出的概念及方法;中科院遥感所张红研究员和王超研究员的专著《极化SAR理论、方法与应用》也多次提到杨健的工作。

研究方向:

实验室主要从事雷达遥感信息处理、极化雷达、雷达信号处理、精确制导与精确打击等研究。

实验室负责人:

杨健教授曾参与我国2颗卫星搭载合成孔径雷达的系统参数设计的论证,为我国高分三号卫星上的合成孔径雷达的主用户等(海洋局、国家减灾中心、中科院电子所)研制了多个软件模块。他还负责研制开发了基于GPGPU的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快速成像系统,目前这一系统正应用于中电集团38所。此外,他还负责和参与了我国“高分辨对地观测重大专项”的多个课题研究。

杨健教授还在导弹精确制导与精确打击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了军科委、总装预研、火箭军预研、航天科技基金等多个项目,并参与了我国某2个型号导弹精确制导与精确打击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多种核心算法。

联系方式: 010-62782397,yangjian_ee@tsinghua.edu.cn

实验室网址:http://oa.ee.tsinghua.edu.cn/~yangjian



雷达与阵列信号处理实验室

实验室概况:

雷达与阵列信号处理实验室(RASP---Radar and Array Signal Processing)隶属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致力于先进的雷达系统与信号处理技术、阵列信号处理技术、复杂信息系统、信息论、高速实时信号处理系统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近年来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专项重点基金和航空科学基金等国家科研项目。目前本实验室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佛罗里达大学、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中电集团14所/38所、航天集团等多家国内外高水平科研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学术合作关系。本实验室每年都有招收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和各类实习生的计划,欢迎有志成为通信与信息系统领域内高水平专业人才的优秀青年加盟本实验室,成为我们研究团队的一员。

实验室负责人:

汤俊,男,1973年10月出生。2000年清华电子系博士毕业留校任教,2007-2008、2009-2010年期间,分别在MIT的LIDS实验室和RLE实验室访问,现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软件化雷达、智能雷达信号处理、阵列信号处理和高速实时嵌入式信号处理系统技术。现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工信部“软件定义推进委员会”委员、中国船舶集团科技委委员、全国软件化雷达技术大会主席,负责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国家专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在IEEE TSP、AES、中国科学等国内外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EI收录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译著2本,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实验室地址:清华大学罗姆楼10-104

联系方式:010-62788876,Tangj_ee@tsinghua.edu.cn



智能感知实验室

实验室概况:

智能感知实验室面向军事和民用领域雷达探测面临的新挑战,围绕智能雷达干扰对抗技术、雷达-通信一体化技术、毫米波雷达环境感知技术、压缩感知理论等方向开展研究,力争形成系统性高水平创新成果,解决相关领域装备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实验室参与了以“辽宁号”航母为代表的等多项国家重大装备研制,获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智能感知实验室由四名教师、十余名博士后、研究生与科研助理构成,是一只团结和富有战斗力的科研集体。

智能雷达干扰对抗技术。通过对新体制雷达技术的研究,使雷达信号能量在时、空、频、码等多个维度敏捷变化,赋予了雷达更加广阔的行为空间,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强化学习等手段,帮助雷达在电磁空间对抗博弈中发挥先发优势,牢固掌握主动权。

雷达-通信一体化技术。无人集群系统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将极大加剧无线电设备的体积功耗挑战和电磁磁频谱的拥挤程度。以雷达-通信一体化为代表的多种电磁功能一体化技术与系统是战胜上述挑战的重要途径,即是军事电子装备至关重要的发展方向,也是下一代无线通信引人畅享的技术革命。

毫米波雷达环境感知技术。环境感知是移动机器人必须的关键能力。毫米波雷达由于其全天时全天候的工作能力,是在水面等恶劣条件下开展环境感知的重要手段。以数据驱动方法为基础的智能信号处理技术,将显著提升毫米波雷达在复杂场景下的信息获取种类和能力,在各类无人平台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

压缩感知理论与应用。将雷达的信号发射与接收处理表达为对环境的多维采样与信息重建,在此基础上利用并发展压缩感知理论,将为雷达系统设计与信号处理方法理论提供全新的研究视角,给复杂环境下雷达信号处理技术带来重要突破。

实验室负责人:

刘一民。副教授,2000年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09年博士毕业留校工作。2014年晋升副教授。发表SCI收录论文30篇,SCI他引200余次。任多项国际会议分会主席,中国电子学会青年科学家俱乐部雷达与信号处理分会秘书。部分成果应用于 “辽宁号”航母、“直-10”武装直升机等我军骨干装备。研制海、空军多型雷达信号处理系统。2014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16年获“中国电子学会先进科技工作者”,清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获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

联系方式:010-62789227,yiminliu@tsinghua.edu.cn




智能网联系统实验室

实验室概况:

智能网联系统实验室(Networked Intelligent Systems Laboratory,NIS Lab),研究方向包括海洋信息网络与智能装备、体域网(BAN)及智能植入式医疗电子(芯片)。海洋信息方向,依托电子工程系、海洋工程研究院,在海洋网络信息体系、智能海工装备、滨海与深海工程等领域具有多年研究开发基础;在海上固定漂浮塔平台、新型仿生自主潜航器移动平台、海洋物联网、水上/水下一体化网络协议、集群智能协同理论及应用等方面,突破多项核心关键技术,具有丰富的研究、开发、工程经验。项目团队于2018年首次提出“海空间大蜂窝共平台信息体系新架构”,是实现“三全”信息覆盖的海天一体信息网络的高效能优化解决方案。

体域网及智能植入式医疗电子方向,以光电信息、经体通信、传感网、集成电路等技术为基础,结合医学、诊疗、新材料等多学科交叉,自主设计研发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生命体植入芯片,解决便携、可靠、通用、小型化等技术难题。

NIS Lab近五年以来发表顶刊顶会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5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培养校优秀博士毕业生3名、优秀博士后2名,指导校级、学会级优秀博士论文3篇、优秀硕士论文2篇。

实验室负责人:

任勇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1987年、1994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导师刘永坦院士);1995.1-1997.4,清华大学电机系博士后(导师韩英铎院士);1997.5-2001.7,清华大学电子系副教授;2001.7至今,清华大学电子系教授。1999年发起成立清华大学复杂工程系统实验室,担任实验室主任至今,2003年发起成立信息网络与复杂系统二级学科,主要从事信息系统复杂性理论及其应用、空天信息网络、新型海天一体信息网络,以及医疗电子与智能网联系统相关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等科研项目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3部,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获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清华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reny@tsinghua.edu.cn

电话:010-6278913818911803773(微信)


智能协同系统实验室

实验室概况

智能协同系统实验室隶属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信息系统研究所,致力于智能群体自主导航、智能组网、协同编队、协同探测、协同决策等前沿领域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包括统计推理与学习、定位与导航、协同网络、博弈决策等,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科研项目。目前实验室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南加州大学、西北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电28所/54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多家国内外高水平科研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学术合作关系。本实验室每年都有招收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和各类实习生的计划,欢迎有志成为通信与信息系统领域内高水平专业人才的优秀青年加盟本实验室,成为我们研究团队的一员。

主要研究方向:

无线定位和协同网络理论

高精度定位技术与系统

协同多智能体技术与系统

冷冻电镜生物重构技术


实验室负责人:

沈渊 副教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后在麻省理工学院信息与决策实验室任博士后研究员,于2014年入职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现任长聘副教授。研究成果集中于定位与导航、网络协同理论与算法、多智能体决策等方面。沈渊博士曾荣获美国马可尼协会青年学者奖和香港求是科学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发表学术论文荣获IEEE通信协会Ellersick最佳论文奖和多次IEEE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沈渊博士担任IEEE通信协会的无线电通讯技术委员会的副主席,并担任IEEE无线通信汇刊、通信快报、无线通信快报等国际顶级期刊的编委,并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技术委员会的分会主席。

联系方式:shenyuan_ee@tsinghua.edu.cn,010-62797517

实验室网站:http://oa.ee.tsinghua.edu.cn/~shenyuan/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