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院系简介

首页 > 院系简介 > 历史沿革
1952年~1966年
1966年~1978年
1978年~今

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建于1952年9月。其前身是1932年建立的电机工程系电讯组。1952年全国进行院系调整,将清华大学电机系电讯组与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电讯组合并建立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孟昭英教授任系主任,常迥教授任副系主任,翌年,建立教师党支部,李传信任书记。自蒋南翔校长1952年到校主持工作后,学校十分重视无线电工程系的建设工作,蒋校长亲自邀请主管电子工业的领导来校座谈,确定了无线电工程系要为我国电子工业发展服务的方针,并争取到工业部门对系的建设和发展的支持。建系初,全系仅15名教师、5名职工和3个年级共百余学生。 师生团结协力,共同创业,陆续开出了“无线电基础”等课程,并及时翻译出版了《无线电基础》、《电子管》两本前苏联教材,这是国内首批出版的无线电工程类的苏联教科书。我系成为中国无线电电子学科的开创单位之一,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孟昭英教授被聘任为技术科学部委员。

1960年,周恩来总理与孟昭英先生(中间站立者)等交谈

1960年,周恩来总理视察我系

电子系部分师生参加的我国第一座电视台建设

1958年,李传信同志开始主持系的工作,后接任系主任。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系更名为无线电电子学系。当年,建系后招收的第一届学生毕业,教学计划已执行了全过程。大部分师生下厂,参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兴建的电子类工厂的建厂及生产实践,广泛接触了生产实际。 此后,校内师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全系进入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发展时期,并同国内科技界、工业界更密切地结合起来,得到了长期的关心和积极支持。1963年清华大学与四机部第十研究院联合在无线电电子学系设立了无线电电子学研究室,由十院提出研究课题,提供经费并选派青年科技人员组成协作队,参加研究室工作。到60年代初,全系已经形成数字通信、电视、微波技术、微波电子器件、真空技术与半导体器件等学科并恢复招收研究生。

从1952年建系至1965年共招收大学本科生3089人,研究生96人。到1966年,在系学生已达1200人。从1956年至1966年的十年中,完成了600/1200波特数传机,8路PCM通信终端,3cm周期磁场聚焦宽频带小功率行波管,10cm固态低噪声参量放大器等当时属国内领先的项目,并在国内率先开始了硅晶体管制造和集成电路的研究工作。

微波行波管放大器(1960年代)

气象雷达(1959年)

射电望远镜(1958年)

模拟计算机(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