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电子新闻

电子系第三周在线教学工作小结(截至2020年3月6日)

发布时间:2020-03-20 点击数:

在正式开学的第三周,电子系的线上教学工作继续稳步开展。师生们在经历的两周的线上教学之后,逐渐适应了新的教学平台,熟悉了线上教学的方法,也找回了正常的学习节奏。在此基础上,电子系师生们除了完成院系的授课任务之外,还在响应学校的号召,尝试着将高质量的“网课”推广到了其他院校。

3月1日,我系郑小平教授通过雨课堂和腾讯会议平台,同时给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近60位同学上课。授课内容为“超快光学”,主要学习超短脉冲激光的产生、压缩、测量与控制,涉及超短脉冲激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超快物理规律、传输理论与技术,在光通信、信号处理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为了准备上好在线课程,郑小平教授在春季学期开始前就已经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包括课件的修改、雨课堂的熟悉、网络教学硬件的配置等。接到接纳20多位外校同学的线上授课任务,他感到责任重大、倍感光荣,在课件准备、交互方式方面做了精心安排,“作为老师,把课上好是本职工作,帮助武汉的兄弟院校上课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3月3日,李懋坤老师的《电磁逆问题的理论与方法》课程也迎来了西南石油学院和香港大学的老师和同学远程参加。

图1:郑小平教授给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近60位同学上网课。图片来源:清华新闻网

欧智坚老师的《概率论与随机过程》课程加入了新疆大学两个克隆班,共83人。由于与其他课程时间冲突,新大同学以看回放的方式上课。新大安排了两名助教,清华终身教育处安排了一名助教,目前运行良好。

图2:欧智坚老师的《概率论与随机过程》课程开设了两个克隆班,面对新疆大学的学生开放,参加人数共83人

清华大学电子系党委副书记李冬梅表示,响应学校“共享清华课程资源,承担社会责任”的号召,电子系积极鼓励教师开设“克隆班”,并组织推荐对口课程向校外开放相关资源,希望能够给外校特别是武汉地区高校更多的支持。

关于第三周整体工作的小结汇总如下:

一、教学概况

开学第三周,电子系在前两周102门次网上课堂的基础上新增了两门实验课,《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实验》课程和《通信电路实验》课程均在本周开始上绪论课。61个本科生课堂与43个研究生课堂,日均在线人数任然保持超过1000人次,并于本周新增了对口课程相关资源向校外的开放,吸引了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西南石油学院和香港大学的师生们一同上课。

在课程运行情况方面,出现的一些小问题依然集中在网络方面:李星老师的研究生课程《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在上课过程中出现了联通宽带的中断,切到电信4G才完成正常授课;何芸老师的《图象编码》zoom掉线30秒;张志军老师《电磁场与波》课程也出现了网络故障一次,五分钟之内得到解决;沈渊老师《论与随机过程》英文课程中间有学生反映看不到ppt,迅速排查发现是学生端问题;孙甲松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上发现在切换ppt时一度腾讯会议没有声音,雨课堂一度有别的课讲课声音串过来,但时间很短;黄翊东老师的《固体物理基础》则反映雨课堂中ppt的换页有粘滞;皇甫丽英和徐淑正老师的《通信电路实验》课程在雨课堂授课回看时,出现了声音信号断断续续的问题。

除此之外,绝大部分老师均表示线上课堂流畅、顺利,同学们依然积极互动,授课效果良好:例如吕晖与马晓红老师《物理电子学基础实验》课堂依旧拆分成4个平行班在不同时间上课,课件中有很多动画和视频,设置客观题8道,针对客观题答错的情况发起讨论,在腾讯会议语音发言,随机点名,同学们纷纷表示互动效果良好。

图3:吕晖与马晓红老师《理电子学基础实验》课程的线上答题互动

沈渊老师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打开视频,给学生看了一下罗姆楼窗外景色,学生们纷纷表示出想念学校想念罗姆楼;谷源涛老师的《信号与系统》初步统计微信会议的聊天里有近200条学生反馈,课后答疑近一小时,其中前20分钟有100多名学参加讨论。

整体来说,我系线上教学情况良好,积极响应学校号召,主动向外辐射优质教学资源;学生上课热情,课堂互动、分组讨论及课堂反馈等情况均表现良好。开学第三周,我系师生在适应线上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整体教学质量。

二、教学采访

在本周,学生组织对于我系教授核心课的教师们进行了线上教学采访。李学清、宋健、孙长征、汪玉、李国林、欧智坚、王生进等近十位老师接收了学生组织的采访,热情回答了同学们关心的问题。现摘取部分老师的采访实录:

1. 您在备课、授课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

王生进老师:谈不上遇到困难,相对于抗疫前线的英雄们,这真不能说什么困难。主要是要学习新东西,在备课时,雨课堂系统和腾讯会议的很多操作和功能要了解,要熟悉,操作顺序还不能出错。有时候还担心网络稳定不稳定。出现过一个情况就是不同地方的同学网速不同,这边讲完了翻页了,那边还没出来。单选题时,时间都到了,那边还没显示完,等。不过还好,并不是经常,只是偶尔。

李国林老师:困难谈不上,就是刚开始有些不适应。授课时不能走动,一直坐着,有些气血不畅,头几节课课后出现头晕现象。现在采取了如下措施,上课前把窗户打开确保室内空气畅通清新,课间甩腿、体操活络气血,现在基本上没有什么强烈不适的感觉了。

李学清老师:相比于往年的备课过程,我感觉最主要的不同之处是授课形式和授课工具的不同所带来的额外的探索和准备。在大家都轰轰烈烈的开展线上教学的同时,我们事先进行了与课堂和zoom授课平台的测试,并且请每一位同学都进行了针对性的问卷采访,确保所有的同学都能够实现远程听课和交流,课程内容的设计也是针对平台的特点来进行的。这里我们得到了助教和我们整个课程团队的所有成员的大力支持。

2. 您在线上授课的过程中,和以往相比有哪些不同的感受?

欧智坚老师:第一,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那是特殊时期,我们要积极的面对这种挑战,把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做好了;同学们也是一样的,这种新的环境下要去好好的上课。有一个感受就是,这种网络上授课,同学们虽然没有了现场感,但似乎比在现场课堂表现地更为积极,而且显得比较活泼。因为在现实课堂上,同一时间只有一个同学能举手回答问题,我们的课堂测试这种手段也用的比较少。但是在网络上,做课堂测试同学们可以并发地来做题,老师们可以实时的看到做题的解答,这个优势还是挺明显的。另外第二个感受是,我们的在线课程同学们出勤率是很高的。我们这课总共是215人选修,我们已经上了两次课,都是有211人在线听课,这是很高的一个出勤比例,在我们的现实课堂中这个出勤比例还没这么高,这也是比较积极的一面。

宋健老师:主要就是如何保持一个激情,然后如何借助各种各样的工具,能够及时看到同学们的反馈。现在,课程内容大概没什么问题,主要问题是更关注学生的反馈。上课时时不时地要查微信,在群里头看看学生反映了什么问题。如果网络有问题、听不清楚了、语音断了还是图像中断了、分享文件有问题了等等,然后给予针对性的解决。

3. 在备课、授课或课后,发生了什么令您印象深刻的小故事?

汪玉老师:大家的弹幕都比较给力啊,经常要夸我了,我自己也被夸的很不好意思了哈。然后最让我感动的其实还是下课的时候,同学们非常整齐地留言,老师辛苦了,谢谢老师,真的让我非常感动。

孙长征老师:在线授课时,很容易通过雨课堂或腾讯会议系统看出参与课程的学生人数。往年对于选课人数为40左右的课堂,除了第一次课和考试复习那次课,一般实际到教室的人数只有不到80%。目前为止,每次参与在线课程的学生接近满员,希望能够坚持下去。

三、教师寄语

当前的特别形势下,为保障同学们的正常学习生活,清华大学的全体教职工都投入到了紧张的线上教研准备活动中。网络教学有利有弊,在三周的教学体验过后,老师们也有许多话想说给我们听。

刘一民老师: 网络授课要求老师们更加精巧地设计教学的节奏、结构,需要老师们更多地与同学进行互动,这种互动性的重要性在传统教学设计中相对不那么明显,网络教学的经验能为疫情解除、回归传统模式以后的教学与课程方案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我对教学的理解较为传统,很多课程的教学是人群社会性的一种体现,应该说面对面的教学方式在这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很多课程上,面对面教学并不会被网络教学取代。此外,我觉得同学的课前预习对提高效率会有很大帮助。

李学清老师:同学们的参与度热情很高。希望同学们意识到,对于绝大多数问题,淡定要比紧张有效,方法会比困难更多,不断学习甚至创造新的工具和技能,与时俱进,是电子人开拓新局面的妙方之一。

可以看到,采用线上教学模式,是疫情蔓延以后全校师生在特殊时期响应特殊情况所共同做出的努力;从教师的采访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当同学们还在家享受假期时,老师和助教们便早早开始了网络教学准备工作,这才保证了开学以来的正常教学,是他们用勤劳和汗水帮同学们铺就了漫漫求学之路。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老师们会一如既往地提高教学质量,同学们也会积极肩负起每个清华学子的责任,响应网络教学,坚持在家学习。三月春暖花会开,疫情也终将过去,现在正是清华师生奋斗进行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