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电子新闻

电子系这门课让人又爱又恨,到底“香”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04-05 点击数:

清华大学有一门课

让同学们爱恨交缠

这门课

曾让同学们“担忧”地提问

“清华大学电子系

‘概率论与随机过程’

(下文简称‘随机过程’)

是不是真的很难?”

这门课,又让同学们纷纷赞叹

“听得上瘾,收获真不少

老师人帅,水平高,讲课幽默风趣”

这门课,到底有什么神秘魅力

堪称电子系最经典的本科课程?

随机过程,真的“随机”过吗?

这门三代传承却依旧魅力不减的课

究竟有何特殊之处?

从本学期开始

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

“此课清华”系列策划

展示丰富多彩的清华课堂

共同探讨新时代育人理念

今天让我们带你走入

第一门课堂“随机过程”

共同深度体验一下吧!

这一含金量极高的“难关”,闯,还是不闯?

清华电子系曾有一个经典考试场景,多年后仍然令人记忆深刻——

这是一门开卷考试,但每名考生都带来了厚厚一大摞参考书、一堆文献……可谓“琳琅满目”。有趣的是,这些参考资料还都不是这门课直接相关的,这是为什么?

监考教师、电子系教授陆大䋮站在讲台上,看着教室里的同学们用尽了“浑身解数”,面露微笑。没错,这正是当年“随机课程”的期末考场,陆大䋮正是第一代任课老师。

第一代课程教师陆大䋮

“当年那课简直是‘鬼门关’,但学完后却感觉‘脱胎换骨’,这感觉很奇妙!”“随机过程”第二代教师、电子系副研究员张颢感慨地说。

第二代课程教师张颢

“为什么要带这么多参考书去?因为这门课是电子系基础专业课的‘集大成者’,是几乎汇聚本科期间所有重点知识的综合课程,含金量太高!”“随机过程”第三代教师、电子系副系主任沈渊教授说。

第三代课程教师沈渊


为什么要开这么一门“难课”?

时光倒回43年前的1979年,陆大䋮深感当时国内电子信息领域发展落后的紧迫时代背景,年过半百的他决定从零开始开设一门新课。

他广泛了解国内外大学情况,开始进行教学计划改革和课程调整,提出了“注重厚植基础,着眼综合施教”的教学理念,以数学理论为主干、科研与教学实践为养分,结合电子信息学科学生需求,开设了“概率论与随机过程”课程。他对这门课不断完善、革新,数十年如一日,使得这门课程成为全国高校电子信息类最具影响力的课程之一。

在张颢办公室的书柜里,珍藏着一本厚厚的习题集,打开一看,大家惊呆了——

“这是陆大䋮老师90岁的时候,一笔一画手写的,他独立完成了我们课程教材里面所有习题的新一轮解答。”张颢说,“我很难想象他在这样的高龄是如何做到的,怀揣着怎样的热爱和责任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大抵说的正是陆老师在学生们心中的样子吧!”张颢说。

张颢珍藏的陆大䋮老师手写的习题册

陆大䋮90高龄仍在研究“随机过程”教材

碰巧的是,在沈渊办公室的书柜里,同样珍藏着属于他的一个“宝贝”——

“这是由陆大䋮老师主编、也是我当年跟着张颢老师上课时的教材《随机过程及其应用》,这本400多页的教材,陆老师改了十几遍,每一页都是红色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见,这是将一件事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沈渊说,“从学生到教师身份转变,这本书我一直带在身边。迷茫的时候翻开它,总是有新的收获,它仿佛远处的一盏灯,指引着我。”

沈渊珍藏的读书时“随机过程”教材

岁月在书页上刻下了略泛旧黄的烙印,当年的字迹依旧清晰,如同这些年他们共同走过的路,明确而坚定。


像听“新故事大全”,这样的课堂,谁不爱?

“怎么忍心怪你犯了错,是我给你自由过了火——这是我们老师课上解释高维随机游走非常返的著名段子之一。”

“听这课跌宕起伏、又爱又痛,淋漓尽致的板书和全英文授课让我们感觉非常过瘾。”

“难,真的难!可听起来又像相声一样,潜移默化地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和生活的道理。”

——课堂学生

还没到“随机过程”的课堂门口,便听到同学们一阵阵会心的笑声、洪亮有力的讲课声,“妙语连珠”仿佛讲故事一般,即使是教室外路过的学生,也忍不住停下了脚步,听一听这是在讲什么。

走进课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用五彩缤纷的粉笔构成的满满一整个黑板的板书,其次便是同学们紧紧跟随的眼神和快速书写的课堂笔记。

从教以来,张颢坚持板书教课,20多年来如一日从未改变。“陆大䋮老师板书授课的严谨作风对我影响很大,结合这门课的特点,我觉得板书是‘一维’的,边写边推导比打印出一张图的效果更好,代入感更强,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更专注,理解更透彻。”

张颢的板书也深受同学们喜爱:“跟着张老师的板书,会感觉把这节课的逻辑和思想当场就顺下来了。”从教室后排看过去,是一排排同学埋头记笔记的样子。“听一遍、记一遍,复习的候再抄一遍。”同时,每当同学们课后回去翻课本时发现,老师不仅把核心知识点讲解得非常透彻,还做了许多课本之外的、深入且有意思的拓展。


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随机过程”

“其实,这是一门特别贴近生活的课程,因为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随机过程,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确定性的那就不叫生活了。”张颢说,“无论同学们将来是否从事本专业的工作,都能用得上这门课的内容,你所花费的每一分力气都不是白花的。”

“这门课我们花了很多心血,面向新时代,年轻的同学们需要打下哪些与时俱进的基础、需要哪些新的专业知识,这要求匹配宽广的课程体系和多元化的培养。我们希望这类‘集大成’、‘收官类’课程,能够切实为同学们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沈渊说。

沈渊表示,三代授课老师一直在深入讨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更好地使同学们做到基础知识到应用场景的融合贯通。他表示,电子信息行业发展飞速,因此课程内容要定期反馈、不断迭代、勇于革新。如今的学生与他当年相比,“入口”变了,学生现有的专业基础到应用的衔接情况不同;“出口”也变了,学生们有了更加多元的发展方向和就业需求。

如何用最适合这一代学生的授课方式,让大家获得最大收获,成为“随机过程”教研组老师们一直持续的思考主题。

因此,在沈渊的课堂上有了一些新的尝试:他尝试使用全英文授课;课堂学生的学科背景、国籍更加多元;除了线下的清华学生,在线还有远在大洋彼岸的国际学生听课,推进全球融合式课堂教学……

经典与创新,他们一路坚守,一路开拓。


“放水”or “坚守”?

“挂科率有点高,有没有考虑降低些难度,或者稍微放一点‘水’?”

他们考虑过,纠结过,但是坚守住了。

“清华人是要勇于追求卓越、挑战自我的,他们以后还要走向国家的各个岗位,要做一个勇于自我革命的人。”张颢说,“我希望大家能体会到:‘这件事情不是那么容易做的,因为它值得’。”

“学习‘随机过程’就像做一道‘大菜’,它有10个步骤,拆开都不难,但每步如果都‘蜻蜓点水’,那么最后做出来的菜肯定‘不好吃’,所以希望同学们懂得每一步都得走踏实,我们也会继续探索如何用更好的、融合贯通的讲授方法把每一步都讲踏实。”沈渊说。


随机过程“不随机”

探索,是一件让他们停不下来的事情。

张颢打了个探索“上瘾”的比喻:“做科研就像爬岩壁,能够体验断崖式的收获或者挫折。讲课就如同细水长流,没有不会讲的时候,只有想讲得更好的时候。”

“讲课,还像拍电影,杀青的时候总会有些遗憾。陆老师曾说,即使他上了一辈子的课,也会有遗憾,还想更上一层楼。”张颢说。

在“随机课堂”的教室后排,很多位同学都曾看到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认真听课,他就是陆大䋮老师。“陆老师退休后还时常来听了很多年的课,不断研究教学方法。直到后来,即使他的眼睛看不到了,还会跟我讨论:‘那个地方你现在是怎么讲的’‘咱还能一起再琢磨个更好的讲授方法吗’……”张颢感慨地说。

这是三代教师共同“磨”出来的一门课,他们在“磨砺”中不断改进和超越自我,更希望同学们在颇具挑战的“磨砺”中炼就使命感,课程思政潜移默化,令人回味。

“随机过程”真的“随机过”吗?其实一点都不“随机”,而是靠一点点地“磨”,终在不确定的过程中“炼就”了确定的自身能力。

课堂上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他们一直孜孜不倦。

愿讲台下年轻的你我,珍惜课堂上的每一分钟。

这便是传承,更是清华课堂的意义所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