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电子新闻

第26次教育工作讨论会|电子系教学委员会召开核心课课程思政工作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2-09-15 点击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结合清华大学第26次教育工作讨论会安排,8月31日下午,电子系教学委员会召开核心课课程思政工作研讨会,交流讨论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及教学经验。电子系主任汪玉、系党委书记沈渊、校学位委员会委员黄翊东、系党委副书记李冬梅、刘一民、系教学委员会主席张旭东、系学位分委员会主席杨华中、系学术委员会主席郝智彪、核心课程负责人及各研究所的所长和副所长等参会。会议由沈渊主持。

电子系的十门核心课是电子系多年来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点,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课程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近一年来,电子系通过开展课程组、研究所、一级学科、跨学科及师生面对面等多层次的课程研讨,对核心课程建设情况做了系统总结,完成了核心课程大纲的全面修订,同时在课程思政方面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次研讨会上,各门核心课教师分享了对课程思政精神内涵的理解、课程思政教学方案,以及如何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相融合。

图片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负责人黄永峰老师在讲话中提到:课程思政应结合课程内容,从课程知识和课程特点出发,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处世思想、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学生可以在反复而细致的程序调试过程中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素养,通过编程实战、小组合作培养实践精神和合作共赢意识,在学习编程的过程中汲取智慧。

《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课程负责人李国林老师首先介绍了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课程改革的进展,分析了2021年AB班两种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程思政方面,李国林老师和张沕琳老师都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深入落实,优化教学。例如:将基础知识与国家集成电路科研情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教学精益求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在具体授课中思考尝试和探索,相互启发挖掘更多的可嵌入的思政要素点。

图片

《数据与算法》课程负责人李懋坤老师在讲话中提出了三个“切入点”:一是从科学史切入,讲述算法发现的历程和科学家的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二是从前沿科技切入,讲述国际科技发展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鼓励学生将所学与国家重大需求结合;三是从算法设计思想切入,类比生活中的问题解决方法,帮助学生领悟到能帮助他们成长的人生智慧。2022年,本课程组的戴凌龙老师荣获校级优秀示范课、优秀示范教师。

《信号与系统》课程负责人谷源涛老师认为,课程思政需要深挖信号与系统中的核心基础概念,激发学生大舞台上做大事的端正态度;同时围绕任课教师的科研工作,宣讲清华乃至全国的原创科研工作,增强学生投入从0到1的科研创新的自信心;密切围绕生活案例,鼓励学生热爱生活,培养诚实为人、严谨为学的精神。谷源涛老师表示,未来课程组将继续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与时俱进,继续深入挖掘思政实践案例,。

《概率论与随机过程》课程负责人张颢老师分享了自己对于课程思政教育的基本思考,提出思政教育是课程知识点提升的自然产物,课程知识点是基础,而思政是其上开放的花朵,教学的各个环节知识点都可以有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例如,泊松分布的普遍存在表明,小概率事件也非常值得关注,勿以善小而不为;均值中值众数的区别联系表明,共性与个性是看待事物的一石两面,缺一不可;大数定律告诉同学们降低起伏在于长时间积累等等。通过将数学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相结合,在授课过程中达成思政教育的目标。

图片

《数字逻辑与处理器基础》课程负责人李学清老师在2022年获评优秀示范课示范教师称号。在谈及课程思政的基本做法时,李学清老师提出明确定位与使命,用严谨求实的授课内容与生动形象的授课方式提高学生的内驱力与兴趣,令他们不再畏惧探索未知并积极投入国内的集成电路行业建设中,带领大批同学们领会并热爱上现代集成电路和信息处理计算之美,要做到“形成共识,完善机制,积极实践”,做到多角色、多流程、多载体、多升华的全覆盖,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图片

《电动力学/电磁场与波》课程负责人张志军老师介绍了在电动力学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和特点,带领学生了解人类对科学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激发学生对科学前沿的探索兴趣。在电磁场与波的课程思政实施中,几位授课教师都注重将课堂知识与思政元素相融合。例如,马骋老师在每堂课设置了“趣味学习时间”,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薛晓晓老师通过在课程中穿插系史讲解,传承电子系人的奋发图强和科研建设;刘仿老师以南仁东老学长的故事激励学生在电磁领域不断探索和坚持,以卫星导航和雷达为例说明学习相关技术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张志军老师则结合国家发展的不同时期对知识要求的不同层次,从跟踪学习、工程创新、原始创新三个层次培养学生的能力。

图片

《通信与网络》课程负责人陈巍老师汇报了上一学年的课程教学工作,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思考,同时也提出了新学年的改进方案。通信与网络是清华大学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而这门课程自身也有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例如,通信发展史上中华文明作出的卓越贡献、近现代通信报国的人物事迹、通信与网络领域的当代国际竞争与我国的成就等,这些内容都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

图片

《固体物理》课程负责人冯雪老师介绍了2022学年度的授课情况,教学成效与课程评估情况,同时提出了固体物理课程思政的两个思路:一是激发学习动力,从人工智能、发展国产芯片等热点话题出发让学生认识到固体物理的重要性;二是注重知识体系,力求把固体物理的知识体系化、结构化,帮助学生理解梳理固体物理的知识结构以及各核心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图片

《媒体与认知》课程负责人王生进老师在分享中再次强调了课程的教学与思政理念,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程,认识媒体、及媒体智能的本质和意义,掌握人工智能理论、方法、技术与实现。媒体与认知是一门与国家重大应用紧密结合的课程,授课老师会在授课过程中,始终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科技强国、知识报国等重点,突出课程思政内容,提升教师和学生重视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结合当前人工智能领域,国际科技的发展,一方面让学生看到我国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了伟大成果,特别是在科技领域为中国梦的实现所起到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也让同学们了解,当前我国科技水平、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卡脖子技术等,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投身科研事业的激情和动力。

最后沈渊进行总结。他表示,十门核心课程的实施方案内容丰富,形式多元,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分享了课程思政新方法,树立了典型。电子系一贯重视课程思政工作,已有多门课程分别获得市级及校级思政示范课称号。希望十门核心课能以点带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未来能与不同学科的专业教师一起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供稿 | 电子系教学办公室

编辑 | 陶旋姿

审核 | 汪玉、李冬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