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电子新闻

特奖人物 | 电子系学生高义淮:唯有兴趣与热爱不可辜负

发布时间:2023-01-07 点击数:

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于1989年设立,是学校授予在校学生的最高荣誉。特等奖学金评选分为全面发展、学习科创、特色突出三个类别,符合参评条件的学生均可进行申请。特等奖学金答辩鼓励同学们展现自己的成长故事,引导全校学生培养健全人格、宽厚基础、创新思维、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相促进。

每年全校共有10名本科学生可获特等奖学金。电子系自2012年至2021年,本科生共有九位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获得者。这次高义淮同学是第十位获得者。本文为高义淮同学的专访。

大家好,我是来自清华大学电子系的高义淮。很荣幸获得特等奖学金,但我更想将自己的经历与大家分享,祝愿各位还在高中的同学们能够圆梦理想的学府,在荆棘遍布的求学道路上一同砥砺前行。

图片

特奖答辩现场

我第一次与清华结缘,是高二后参加的清华大学暑期学校。除了听到学长学姐们描述的丰富多彩的清华生活,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则是其中的一个叫做“奇思妙桥”的竞赛,要求选手用尽可能少的吸管和胶带,承下尽可能重的砝码。

前一天刚听说这个游戏的内容,我和当时的室友就迅速组队,热烈地讨论起了“吸管桥”的结构。我们跃跃欲试,不断地提出各种天马行空的方案,但也没有明显的突破。

图片

暑期学校时设计的吸管桥

正在一筹莫展之中,我们在比赛前的午饭时突发奇想:虽然吸管抵抗切向力的能力很差,很容易就会被折弯,但在径向却能抵抗非常强的压力,我们很难把一根吸管从两端挤压使其弯折。基于这个想法,我们将一根胶带紧紧地粘在吸管的两端,然后再将承重平台放在两根平行的胶带上,就可以将砝码的纵向压力转化为对吸管的径向压力,最大化利用了吸管的承重能力。也因此,我们仅用四根吸管就承下了数公斤的砝码,获得了最高的承重比。

图片

暑期学校和室友及辅导员合影

这种“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思维深深地吸引了我,是我选择来到清华大学的最重要的原因。但当时的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样的“科创”赛事,竟然成为了我本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电子信息科技一直以来令我无比着迷。初中时照猫画虎焊接收音机,高中设计足球机器人参加比赛,而大二时转专业进入了清华电子系,则是我距离梦想最近的地方。

然而,第一次参加清华大学电子设计大赛,我们就铩羽而归。赛题以科幻世界为背景,要求选手设计智能无人车,用最短的时间完成相关任务。在十余个院系、上百名选手的激烈角逐中,别说夺冠了,我们设计的小车连复赛都没有打进。平日欢闹的小组微信群了陷入了长久的沉默,我也不断反思,找到了努力的目标:高深的科学技术往往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而强大的工程能力则需要在实践中反复历练。

夯实基础,理工结合。我发现许多困难的工程问题背后,往往是复杂精妙的数学模型。因此我选修了极其有挑战性的数学双学位,用32学分的数学系专业课巩固我的数理基础;我的第一学位学习也更加游刃有余,从大一的年级十七名进步到大三的年级第一。而对于我感兴趣的课程,也会投入大量时间深入研究,最终在共计40学分的课程中取得了A+的成绩。此外,我也参加了诸如人工智能挑战赛、硬件设计大赛、挑战杯等多项科创赛事,屡败屡战,在一场场团队协作中锻炼自己的代码能力。

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站起来。上一次的失败并没有让我们丧失信心,我也再次担任队长报名了2020年的清华大学电子设计大赛。经历了一年的历练,我们对无人车这一系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一度以为能够稳操胜券。然而决赛前一天,却没想到对手的测试成绩却突然超过了我们。不甘认输,我们决定暂时舍弃稳定性,放手一搏。为了让小车每次转弯能够再快零点几秒,我们近乎通宵调试,对每个控制参数都精雕细琢。而调试时有多么痛苦,夺冠时就有多么快乐。当我们用颤抖的双手在朋友圈发出“我们是冠军”,一切的沉淀,也终于有了喷涌而出的一天。

图片

2020电子设计大赛夺冠小车

虽然已经取得了种种成果,但我认为若是只顾自己,并不能展现清华学子应有的担当。为了能够服务更多热爱科学技术的同学,我在电子系学生科协担任了硬件部副主席,主办了2021年的清华大学硬件设计大赛、清华大学电子设计大赛,亲自参加到了赛课结合的组织工作中。

举办电子设计大赛时,我并没有敝帚自珍,而是花了一整个星期,把上一届的夺冠经验整理成了五十余页单片机开发教程,供暑期培训、及参赛同学们参考。我们也通过增设更加合理的阶段性考核机制,提高了同学们的参与度,尽可能避免赶在比赛的日期前集中调试。

2021年,硬件设计大赛的配套课程首次成为电子系大一同学的必修课,参赛人数骤增至将近400,选手更是覆盖了16个院系。过程中遇到的任何小问题,乘以400后都足以重视,例如哪怕仅仅是给选手准备套件,也一度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组织赛事虽然繁琐,但我很幸运能与科协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尽己所能、用爱发电——想到能给更多同学提供帮助,我们也乐在其中。诚然,由于办赛经验有限,举办比赛的过程中仍然难免会有一些考虑不周的地方。但我们也将不断吸取教训,在一届与一届的传承中继续提升赛事水平。至于更有挑战性的答疑、授课,我也借助我在答疑坊积累的584小时的答疑debug经验、及小班辅导中9门课程的备课讲课经验,胜任了助教工作。最终,硬件设计大赛获得清华大学科创赛事的最高评级。一声声的“谢谢学长”,一件件兼具技术与创意的硬件作品,也让我看到了曾经零基础同学们的飞速成长。

图片

2021年电子设计大赛作为主办方参加宣讲会

图片

作为讲师参加《量子与统计》课程小班辅导

最后,说完了我和清华的故事,如果有什么可以给高中的学弟学妹们分享的经验,我想我的关键词应该是“兴趣”与“热爱”。



尽管清华的学业压力并不小,但如果能聚焦在对新知识的好奇与兴趣上,以“学明白知识”为目标,则不再会为了一点成绩的浮动而瞻前顾后。



虽然大家未来的志愿可能各不相同,但学习能力的锻炼都是必不可少的。与其用一种功利的心态“为了考一个好成绩”而学习,不如试试“享受学习知识的过程”,说不定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编辑|陶旋姿

审核|汪 玉 李冬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