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电子新闻

新闻|电子工程系举办首届郑君里教书育人杰出贡献奖、优秀教师奖颁奖仪式

发布时间:2023-03-17 点击数:

3月14日下午,电子工程系首届郑君里教书育人杰出贡献奖、优秀教师奖颁奖仪式在电子工程馆5-206举行。郑君里教授夫人王筱颖,捐赠人代表何华,电子系主任汪玉,党委书记沈渊,副系主任邓北星、李懋坤,党委副书记李冬梅,评审委员会组长张旭东,委员会成员及首届获奖教师等人出席了颁奖仪式。沈渊主持颁奖仪式。

图片

捐赠仪式现场

汪玉首先介绍了郑君里教书育人杰出贡献奖、优秀教师奖的设立情况。郑君里教授桃李满天下,在其学生温保马、何华等35位电子系校友设立的郑君里励教励学金,和学生虞仁荣设立的虞仁荣励教励学金的支持下,电子系于2022年设立了此奖项。汪玉宣布了首届获奖教师名单,介绍了获奖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亮点,希望获奖教师能够传承这种精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汪玉强调,郑君里教书育人杰出贡献奖、优秀教师奖从教学的角度给予教师认可、引导、和奖励,为电子系培养世界一流研究生和建设世界一流电子信息学科发挥了重大作用。最后,汪玉再次对捐赠人表示感谢,对获奖教师表示衷心祝贺。

图片

汪玉讲话

王筱颖随后发表了讲话。王筱颖讲述了自己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现电子工程系)的工作经历,此次以郑君里夫人的身份参加颁奖仪式,深表感动。王筱颖对支持郑君里励教励学金和虞仁荣励教励学金的各位电子系校友表示感谢,郑君里励教励学金是以79级电子系校友温保马和何华为代表的郑君里学生从世界全国各地点滴汇集而成,捐赠过程中的人和事令她非常感动,也对电子系为奖项付出努力的教师表示感谢。王筱颖表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和根本任务,也是郑君里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电子系设立这个奖项,体现出了电子系对教书育人工作的重视,对郑君里教书育人工作的肯定,这是对优秀教师的嘉奖和鞭策,也是对郑君里的深切怀念。期望获奖教师们能够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担,享受教师这一身份带来的辛苦和欢乐。

图片

王筱颖(中)与电子系教师黄翊东、王生进合影

何华发表了自己的感想。1979级电子系校友何华回忆起郑君里教授上课的风采,郑老讲课如数家珍、永远面带微笑的样子仍在自己的脑海中栩栩如生。受郑君里教授的影响,何华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多的认识,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用爱意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力和想象力。何华表示,电子本身是没有感情的,但是老师带着感情去教授,会催生更多优秀的学生。最后,何华感谢电子系的支持,让各位电子系校友有机会回馈学院的栽培,一同回忆像郑君里教授这样德艺双馨的老教师。

图片

汪玉向何华赠送铜版画

张旭东汇报了本次奖项的评选过程。张旭东提到,作为郑君里教授的学生,非常荣幸能参与到整个评奖过程。评审委员会成员小组由电子系相关负责人和各研究所教师代表组成,经过认真严谨的评选流程,选出了首届获奖教师。张旭东对获奖教师表示祝贺。

图片

张旭东发言

获奖教师发表感言。参会获奖教师黄翊东、王生进、吕晖、李洪、李越、李学清、杨毅、张颢、盛兴分别发言,向王筱颖老师、以虞仁荣、温保马、何华为代表的所有捐赠人、电子系领导和评奖委员会表示感谢。获奖教师表示,电子系郑君里教书育人奖的设立是对教书育人工作莫大的肯定和鼓励。郑君里教授是老一辈教师的杰出代表,他教书育人兢兢业业全身心投入,学科专业精益求精造诣高深,对年轻教师热忱指导无私帮助,为大家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获奖教师深切怀念郑君里教授,表示将继续学习和传承郑君里教授教书育人精神,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为电子系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获奖教师轮流发言

会场进行了热烈的交流。邓北星向王筱颖对电子系工作的帮助和支持表示感谢,首届评选活动经过了严谨的流程,感谢各位获奖教师对电子系教学工作做出的贡献。李懋坤回忆到,自己在教书实践中的不断创新,得益于郑君里教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每年把自己的课改10%,10年下来课程就会很不一样。” 李冬梅表示,郑君里教授非常关心支持电子系教学改革,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郑老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颇具人格魅力,是一个非常有情怀的人。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嘉宾交流发言

会上,汪玉向获奖教师颁发获奖证书。郑君里教书育人杰出贡献奖获奖教师为黄翊东;郑君里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获奖教师分别为(姓氏笔画排序):王生进、吕晖、谷源涛、李洪、李越、李学清、杨毅、张颢、盛兴。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汪玉为获奖教师颁奖

郑君里教书育人杰出贡献奖、优秀教师奖介绍

为积极探索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电子系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电子系于2022年设立电子工程系郑君里教书育人杰出贡献奖、优秀教师奖,并讨论通过了相关管理办法。

郑君里教书育人杰出贡献奖,用于奖励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学生培养、课程思政、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长期突出贡献的电子系在职教职工。

郑君里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用于奖励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学生培养、课程思政、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电子系在职教职工。

如需了解详情,敬请联系我们:

汪玉

电子工程系主任

eechair@tsinghua.edu.cn

yu-wang@tsinghua.edu.cn

李倩

捐赠联系老师

010-62789872

dzxjj@tsinghua.edu.cn

获奖教师介绍


图片

黄翊东

黄翊东教授多年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致力于电子信息领域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的研究,是清华大学电子信息大类课程体系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同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工作,完成了核心课程“固体物理基础”的教材撰写和出版,参与撰写“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导引”课程教材。

教学工作方面,黄翊东教授主讲本科生核心课程“固体物理基础”,合讲本科生必修课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导引”和研究生课程“量子电子学”。 黄翊东教授于2021年和2013年分别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于2021年获清华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于2020年获清华大学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优秀教师优秀奖;于2012年获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于2012年获清华大学“良师益友”。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黄翊东教授始终把立德树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结合她十几年在国外学习工作经历,让学生了解芯片领域的国际竞争,意识到自己担负着发展国产芯片,走出“无芯之痛”的责任。

黄翊东教授注重引导和教育学生的创新思想和锲而不舍的实干精神。筹资建立光电子芯片的工艺平台,为学生创造世界一流的科研条件;要求学生选择顶尖创新的论文课题,指导学生研制出自由电子辐射、实时光谱成像等国际领先的光电子芯片,在《自然•光子学》等顶级期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在学术上把学生带到本领域的制高点,为他们毕业后的事业发展打造在国际上的引领优势。她培养的研究生在各行各业均有出色表现,多人成为清华大学等一流高校年轻的教授、入选青年长江、青年千人等人才称号,也有不少在国家科研单位以及企业的高管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

黄翊东教授对学生高标准、严要求,教导学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同时她还关心研究生毕业后的发展。面对国内光电芯片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的现状,积极营造创业生态。她培养的学生创立了华慧芯、与光科技、光鉴科技、一径科技、海尔欣等光电芯片企业,目前总估值逾60亿,已成为推动我国光电芯片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图片

王生进

在教学工作方面,王生进教授主讲5门课程,包括讲授本科生核心课《媒体与认知》、限选课《数字图像处理》,以及研究生《虚拟现实技术与多媒体人机交互》(目前暂停)、《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分析》的课程。还讲授《本科MAP课》和《博士生前沿课》,讲课超过80个学时。作为电子系核心课《媒体与认知》课程负责人,王生进教授带领课程组各位老师,从教学大纲开始,完成了大纲的编写、课件的编写、讲义的编写;作为电子系MAP课的课程组成员,王生进教授对MAP第10章《媒体与认知》的部分进行了精心的编写,并共同编写了教材《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导引》,该教材于2021年被评为“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除此之外,王生进教授还关注教育教学研究,作为合作者发表教育教学的研究论文若干篇,担任系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系学位分委员会委员,系学术委员会委员。

在本科生工作方面,王生进教授担任过三次班主任,获2019年校级优秀班主任一等奖、2022年校级优秀班主任二等奖。在担任班主任期间,带领班级和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在2019年担任班主任期间,2015年级的毕业生吴梓栋获得北京市三好学生;在2022年担任无95班班主任期间,高义淮同学获得2022年度清华大学学生特奖;班级连续3年年级甲团评比第一名,学分绩多次年级排名第一,于2022年被评为优良学风班,校级先进班集体,王生进教授还指导班级同学获得2022年挑战杯三等奖。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王生进教授培养的研究生多次获得优秀博士和硕士论文,分别是2013年硕士生张旭获得校级优秀硕士论文;2020年硕士生何兰青获得校级优秀硕士论文;2022年硕士生潘俊获得校级优秀硕士论文,校级优秀硕士毕业生;2017年博士生郑良获得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全国10篇);2020年博士生孙奕帆获得中国图像图形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全国10篇);2022年博士生王重道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指导研究生三次获得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

图片吕晖

吕晖是2009年毕业入职清华大学电子系实验教学中心工作,一直在一线从事实验教学工作,其所在的实验室是物理电子与光电子技术实验室,目前共承担6门实验课程,其中4门是光电专业的实验课,2门是通识课。

吕晖在实验教学和学生培养上做出了较为出色的成绩,其中实验教学的工作重点在实验教学的软环境建设上,学生培养主要是对毕业设计学生的指导。

教育的本质是互动,在做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吕晖一直以学生为中心,从“内容设置”、“平台建设”、“编写讲义”、“助教培养”、“课程形式”、“互动原则”、“评估反馈”这7个方面做建设,7个方面相互配合共同作用和学生进行互动。“内容设置”、“平台建设”、“编写讲义”、“助教培养”这4个方面从吕晖工作之初就是实验教学的建设工作重点,也是她这些年来的工作重点。同时,在一线教学的过程中吕晖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和反思又逐步增加上“课程形式”、“互动原则”、“评估反馈”这三个方面,称之为实验教学的“软环境”。

在实验教学软环境上吕晖做了两个方面的教学研究:一个是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包括课程形式和课堂互动,研究理论成果在真实课堂中落地的方法;一个是实验教学效果评价,研究让教学效果评价和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形成闭环反馈的方法。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是互为依存和反馈的。两项研究都得到了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支持。

另外,吕晖从2014年开始指导本科毕业设计,学生在做毕设的过程中还面临着重修课程、考研、找工作等一系列情况,这些其实是对毕设工作很大的挑战。作为导师吕晖尽可能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包括外在的困难和内心的困境,以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为首要目的,关心和帮助他们顺利从本科学习迈向新的人生旅程。

谷源涛

谷源涛老师是清华电子系“信号与系统”课程负责人,他坚守本科教学一线,近五年来讲授本科生课共480课时、来自全校十多个专业的2000多人次选修,听课人课时数累计逾十万;以激发学生志趣为目标坚持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效果;2017获评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8获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奖,2018和2022先后获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奖和北京市教学名师奖,2021年获评北京高等学校优秀专业课主讲教师;课程于2019获评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2021年入选清华大学标杆课程(33/3468),2022年获评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案。

本科生管理和科研指导方面,谷源涛老师曾先后担任无43、无51和无37班主任,带领班级获得“校级优秀党支部”和“优秀国防毕业班”,被评为“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曾指导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多项,多次担任校课外创新实践、领军计划和星火计划的指导教师,作为通信作者指导本科生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1篇,2次获得清华大学SRT计划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

教材建设方面,谷源涛和郑君里、应启珩合作撰写《信号与系统—MATLAB综合实验》由高教社出版,获评201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获得2012年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独立编写《信号与系统(第三版)习题解析》;两本书均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累计印刷26次,销量72100余册,在同类教材中排名前列;被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选作教材或参考书,具有很好的教学适用性。

教学研究和交流方面,多次参加“全国电子电气课程报告论坛”和“高等学校电路和信号系统、电磁场教学与教材研究会年会”等教学研讨活动,做1次大会报告和5次分会报告。依托电子系面向全国高校教师组织“高校电子信息核心课程研讨会(第二期)”,并承担“信号与系统”课程培训的示范课。此外还协助筹备“2021年高等学校电气名师大讲堂”的“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专题并担任主持人。

青年教师培养方面,2016和2021年分别担任第二和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竞赛的评委,听取了20多所高校的30多位青年教师的课程,并展示了自己的实践案例和课程设计;近三年来参加了清华大学9个院系14位新教师的试讲评审,为课程设计、课件制作、教学方法等环节把关,帮助新教师理解学校对教学质量的高要求,树立端正严肃的教学观。

学生对谷源涛老师和主讲课程一直都给予高度评价。自2011至2019年,谷源涛课堂连续9次年度教学评估位于全校200多个同类课堂(100人以上的理论课)的前5%。清华大学从2016年起设立年度教学优秀奖,他连续5次获奖。2020年疫情突发后全面转到线上授课并继续保持了高质量教学,获得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优秀奖。清华大学每年通过网上问卷调查的形式请全校毕业生选出10-20项本科学习期间受益最深的教师及课程,2019至2021年谷源涛老师连续3次被毕业生选为“心目中的好老师及课程”。

李洪

(1)课程教学工作。先后承担了《统计信号处理》、《统计信号处理基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基础》等课程教学工作。教学中,注重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相结合。力求不仅讲清讲透基础理论知识点,而且结合自身科研工作情况,通过凝练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工程案例开展案例教学,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各案例背后人和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将科研工作、人生发展与国家需求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知识传授与课程思政、工程实践与理论知识、学术前沿与教学工作相融合的教学模式。所讲授的《统计信号处理》课程被评为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2),清华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1)、精品课程(2019)。申请人曾获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022),清华大学课程思政示范教师(2021)、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2020)、先进工作者(2020),电子系在线教学优秀教师优秀奖(2020)等荣誉。

(2)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工作。自2009年参加工作以来连续担任电子系无98、无31(国防班)、无76、无11班主任,曾任电子系党委研究生工作组组长。指导毕业博士生5人、硕士生5人,协助陆明泉、冯振明教授指导博士/硕士毕业生10余人。在学生培养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塑造,积极引导学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进行科研选题和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毕业后到国家重点岗位去发展、去实现人生价值。申请人曾获清华大学优秀班主任二等奖(2021、2015)、优秀国防生导师(2017)、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2012)等荣誉。

(3)其它工作。自2012年开始参加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工作,经常参加系研究生招生、博士生论坛,以及甲团、优良学分班评选等活动。曾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招生教师(2015)。

李越

在教育理念方面,李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三位一体”为导向。他认为立德树人是每一位人民教师的根本使命,有责任和义务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于全系的本科生教育中,始终贯彻“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努力为祖国培养“又红又专”的优秀人才。除此之外,李越还坚持“不放弃任何一位同学”,在教书育人工程中,时刻重视后进同学与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包括学业有困难的同学和由于学业压力过大导致心理问题的同学,和心理中心、班主任、家长一起沟寻找适合于不同同学的方案,帮助同学顺利毕业或者结业。

在本科生教学方面,李越主讲本科生限选课“天线原理”,并且指导本科生付鹏宇、胡明哲、陈子轩项目《面向5G基站的新型多波束》获得清华大学挑战杯一等奖、首都挑战杯一等奖、清华大学优秀SRT项目一等奖。

在研究生教学方面,李越讲授研究生专业基础课“现代天线理论”,指导研究生以第一作者(清华大学第一完成单位)发表《自然》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论文3篇,《科学》子刊 Science Advances论文1篇。指导学生孙旺宇获得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硕士论文奖,何翼景获得首届全国超材料大会学术新人奖;周子恒获得天线领域顶会ISAP最佳论文奖,孙旺宇/胡明哲/张永健获得首届华为天线创新杯竞赛一等奖。当前,有毕业博士2名,其中何翼景于2021年毕业,现任北京理工大学助理教授,周子恒于2022年毕业,现任福州大学副教授。


李学清

李学清老师承担电子系本科生核心课《数字逻辑与处理器基础》中文课堂(2020春、2021春、2022春,课程负责人)与英文课堂(2022春,新开课负责人),教学评估全部合格,获2020春清华大学在线教学优秀教师优秀奖,2020清华大学青教赛二等奖、2022年清华大学首届课程思政模范教师。

李学清积极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并与课程思政充分结合。在教育理念和教书育人上,特别注意教学内涵、核心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索。对于本科生的教学,推进学生掌握信息学科的核心脉络与知识体系,理解电子信息系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和逻辑思维,并形成主动探索科学技术并造福人类的浓厚兴趣和实践动力;对于研究生的教学和培养,推进学生领悟严谨、科学、创新的精神,培养利用科研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和团队搭建的能力,并和国家需求和突破人类极限相结合;在《数字逻辑与处理器基础》的教学方法的梳理上,通过启发式、线索式的教学引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总结问题并实现升华与凝练,并利用日常生活相结合,通过与形象化、立体化、结构化的方式讲授具体的内容并实现整个课程体系的贯通,最终“透过表象,揭大道本质”。

李学清指导博士生6人,硕士生5人,获2份北京市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3份清华大学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3项大创项目、1项清华大学未来学者项目支持,获两次清华大学SRT一等奖。作为班主任和未央书院的导师,更是坚持与学生的深入沟通,每学期与学生深入谈话,深入学生宿舍,带着学生一起参加体育锻炼与比赛活动,一起领略户外的大好河山,一起体会火锅烧烤的市井生态,一起探讨学术科研之路,一起探索信息学科的古今中外,一起共论如何投身祖国的信息产业建设。也曾做客教师发展中心“教与学”教师分享会,作本科生毕业设计经验交流的主题报告,为学校其他教师提供参考方案。

此外,李学清还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积极建设教育教学工作的平台,作为负责人承担两项教学改革项目,包括正在开展的“《数字逻辑与处理器基础》全英文课程建设”、已经结题的“《数字逻辑与处理器基础》教材建设”。作为参与人,实质性支撑了两项教学改革项目。其中,在“电子系助教培训及评价体系建设”项目上,结合电子系助教专项开展,目前已完成助教现状分析与问题梳理、培训方案建立、津贴规划、核心制度草案和实施规划草案撰写。在 “本科生集成电路因材施教实践培养体系建设”项目上,作为核心教师参与全过程的规划与执行,并与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回归电子系背景下的课程建设相结合,完成了详细的调研与课程建设方案研讨。所开展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不少经验也得到了学校的肯定和借鉴,为支持我校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高胜任力、创新能力强、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了贡献。

杨毅

配合电子系的本科课程体系,为本科生提供核心概念,达到知识体系宽广厚实的目标。通过配合核心课构成核心基础实验课程体系,加强综合系统实验,贯穿以创新能力培养。

在清华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类教学改革项目及教育部英特尔公司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长期连续支持下,围绕春季/夏季/秋季学期开设的计算机程设基础实验/媒体与认知实验/智能机器人设计实践/语音信号处理实验开展实验教学及教学改革,并进行相关的教学研究和学生培养。

实施以场景拓展为输出的实验教学方式,持续改进和增添新的本科实验内容,并将实验案例融入青少年人才培养体系,帮助更多青少年开发者融入到人工智能软硬件生态体系中;提出基于兴趣的教育教学方法IBL,指导学生提出并实现超过300个兴趣类实验项目,许多学生在获得学分后仍然持续进行探索和研究。例如认知行为识别和3D扫描重建等多个项目,在我指导下转化为国创/北创/挑战杯题目,其中一项创新技术被英特尔借鉴吸收至企业级软件产品中。

共发表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十六篇,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等机构的研究者引用了我提出的基于兴趣的教育教学方法IBL,认为IBL是一种新颖的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策略;已授权专利十个;多次获得清华大学教师出席教育教学国际会议资助;荣获清华大学第三十四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荣获清华大学班主任一等奖,EE32班获清华大学毕业班优秀班集体称号;共指导十五组学生获得清华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和北京市级项目;指导一组学生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Honorable Mention奖。

张颢

在教学工作方面,张颢教授主讲“概率论与随机过程(I)”以及“概率论与随机过程(II)”两门本科生核心课程。在教学学术方面,张颢教授参与撰写了《随机过程及其应用》、《随机过程及其应用(习题解答)》、《概率论》三本教材。

“概率论与随机过程(I)(II)”内容比较经典,创新难度相对较大。张颢教授从事该课程教学超过二十年,基于对课程本身的深入认识和对学生状况的准确把握,从课程内容安排、训练环节设计等多个方面不断创新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果。

概率论与随机过程作为一门数学分支,对于工科同学而言,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比较大。张颢教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中强调了应用的多样性,这在基础类课程中并不多见。除了传统的通信/雷达/导航外,还大胆引入了金融、物理、医学、生物、互联网、机器学习等方面的应用实例,帮助学生们牢固地树立起“学以致用“的理念,在”水中学游泳“,通过课上所学方法的具体应用,来加深对于方法本身的理解和认知。

随机过程课程的主要难度,体现在数学推导与计算上。为了帮助同学们突破这一难点。张颢教授二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全程脱稿板书上课,这一点在基础课教师中并不多见。板书对于掌控课程节奏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而且其进入同学视野的方式,也和公式的“一维“结构比较吻合。因此,对于公式推导较多的理论课程,板书相比于常见的PPT,更容易被同学所接受,对于培养同学的计算推导能力,帮助很大。

随机过程课程的重要特点还包括大作业。在基础课中使用大作业进行训练,是较为新鲜的尝试。用大作业的方式来全面检验同学们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且通过问题建模、理论推导、方法设计、编程计算以及结果分析等全方位训练,来让同学们深刻体会随机过程在应用领域的巨大功用,这是该课程给历届学生留下的最为深刻的印象。大作业的选题一方面课程内容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尽量贴近科研前沿,用最新的文章作为选题基础,鼓励本科同学利用所学知识,挑战学术界广泛关注的尚未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挑战自己。大作业的训练让历届同学都不同程度受益。大作业本身及其延申课题的研究成果,陆续在SRT、挑战杯、学生毕设乃至于博硕士论文中得以体现,这也充分说明了其超越课程的附加效益。

盛兴

盛兴,2007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2012年博士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2012年至2015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起,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任教,目前担任电子工程系周炳琨学者冠名副教授。

近年来,盛兴在课堂教学、教学学术、学生培养等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在课堂教学方面,盛兴担任本科生核心课《固体物理基础(英)》、本研贯通课《微纳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工艺原理》、《微纳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工艺实验》、《电子工程专业学术英语写作与表达》等课程的负责人。其中,《固体物理基础(英)》课程为校内固体物理类课程的唯一全英文课堂,2021–2022学年教学评估位于同类课程前25%。

在教学学术方面,盛兴于2020年获得清华大学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理科、医科组)三等奖;2021–2022年,依托本科核心课程教学,承担清华大学本科教学改革项目“《固体物理基础》全球融合式课堂”。

在学生培养方面,盛兴于2018–2022年,担任电子系无86班班主任,班级于2019年、2020年两次获得校级优良学风班奖励;2022年开始,担任电子系因材施教光电子方向,无2年级班主任;指导多名本科生、研究生完成论文工作,其中,2016级本科生成大立获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2016级博士生李丽珠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供稿|电子工程系机关

编辑 | 李倩 沈哲琳

审核 | 汪 玉 李冬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