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电子新闻

新闻|清华大学112周年校庆电子工程系学术论坛--“电子科学与技术”分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04-27 点击数:

2023年4月22日-23日,清华大学112周年校庆电子工程系学术论坛“电子科学与技术”分论坛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馆5-206报告厅顺利举行。来自国内各兄弟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共同就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前沿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展望新时代电子科学与技术融合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电子系教师盛兴、薛晓晓、蒋琛主持22日的论坛,李越、李学清主持23日的论坛,电子系主任汪玉致辞。

图片

汪玉致辞

开场致辞中,汪玉代表电子系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汪玉回顾了电子系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校庆学术论坛的设立初衷。汪玉表示,一年一度的校庆学术论坛旨在邀请国内优秀的专家与电子系师生进行交流,更好促进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建设与发展。目前电子科学与技术方向多个领域的产业发展受到国外限制和制约,如何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已成为中国科技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电子系期望通过搭建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分享前沿研究成果,奋力推动中国电子科学与技术方向乃至电子信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王涌天

微显示器件与AR近眼显示光学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涌天介绍了增强现实(AR)近眼显示光学的性能要求和分类,这与不同性能特点的微显示器件的发展密切相关。AR被广泛认为是下一代平台级技术,近眼显示系统是其最佳呈现方式,也是互联网3.0和“元宇宙”的核心入口,是近年来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信息领域跨国公司争相研究的热点。AR近眼显示系统的光学参数直接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和舒适度,决定了产品的成败,而其中的微显示器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终端的发展形态。王涌天分享了北京理工大学团队在自由曲面高清AR显示光学系统、几何波导超薄AR显示光学系统、全息波导超轻AR显示光学系统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图片

王涌天做主旨报告

崔一平

表面增强拉曼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

东南大学教授崔一平介绍了表面增强拉曼(SERS)微流控芯片技术在肿瘤等疾病早期筛查中的应用。目前我国癌症发病率较高,传统诊断主要通过影像学诊断、病理学诊断和液体活检的方式来诊断肿瘤,经济成本和患者心理压力较大,不适用于癌症普查,难以实现癌症肿瘤的早发现、早治疗。SERS微流控芯片从细胞、蛋白质、DNA、miRNA等多个层面实现疾病标志物的高灵敏度、宽动态范围的检测,采用提取液体或气体的方式,更适用于疾病早期诊断。崔一平分别介绍了面向乳腺癌的一体化肿瘤细胞表征芯片、面向白血病的SERS液体悬浮芯片、面向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多功能神经递质传感芯片、疾病相关呼出气体的高灵敏度传感芯片等具体应用。

图片

崔一平做主旨报告

黄卡玛

微波化学原理及应用

四川大学教授黄卡玛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介绍了微波化学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涉及微波与物质的热与非热的作用。我国六大高耗能行业的能耗占工业总能耗74%,其中5个行业涉及加热,微波的高效快速加热特点使得其在化学化工领域发挥了巨大的节能减排作用,并催生了微波化学这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微波化学又促进了非平衡电动力学的发展,微波与化学反应特别是化学键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产生大量优秀的研究成果。黄卡玛介绍了微波在工业上的成功应用,微波能工业应用国际微波工作组等微波化学国际合作也蓄势待发。微波化学原理及应用的探索也有利于促进当前越来越复杂的电磁环境对人的影响的研究。

图片

黄卡玛做主旨报告

闫连山

光纤中的通感一体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闫连山重点介绍了同频共用光纤通感一体的研究背景和现状。无线领域的通感一体拥有监测温度、湿度、定位、测距、测速、成像、目标识别等多方面功能,但在地下、水下空间等特殊场景受到限制,而同频共用的光纤通感一体有望弥补现有通感一体的不足,实现空天地海一体化。光纤通感一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无处不在的光纤为光纤通感一体提供了物理条件,另一方面,分布式光纤传感的应用领域丰富,在光网络健康状况、地震监测、智慧城市等场景存在大量感知需求。研究基于通信优先的DAS+光纤通信的同频共用方案,旨在实现兼容现有通信体制的高频谱效率通感一体,并探索通信、传感耦合增强方案。

图片

闫连山做主旨报告

圆桌论坛

新时代电子科学与技术融合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特邀报告之外,嘉宾们围绕“新时代电子科学与技术融合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的主题进行圆桌讨论,除上述作报告的4位嘉宾外,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毛志刚、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均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罗国清等也参与本次圆桌讨论。嘉宾们针对“电子科学与技术潜在融合发展的新机会”、“融合发展的核心技术”、“未来5-10年的可能突破”等话题发表看法,并就“当下应该做哪些准备”、“在学科建设与学生培养上需要做什么”这两方面提出建议。

图片

圆桌论坛

罗国清

三维频率选择表面研究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罗国清分享了三维频率选择表面的创新成果。传统频率选择表面由单层或多层平面分层的周期性贴片或缝隙阵列构成,频率选择特性受限且性能随电磁波入射角度变化而显著波动。罗国清介绍,为了进一步提升频率选择表面的性能,实验室在传统平面分层频率选择表面的基础上,首次在与平面分层结构的垂直方向引入金属互连,构造三维频率选择表面;通过引入不同的工作机制,获得了频率选择特性更好、角度稳定性更高的新型频率选择表面。此外,通过引入损耗性元件或材料,频率选择表面能够实现反射、透射、吸波等多功能融合,从而更好应用于武器平台雷达隐身和卫星通信扩容。

图片

罗国清做主旨报告

马凯学

集成悬置线功率放大器电路

天津大学教授马凯学介绍了新型悬置线功率放大器技术,涵盖基于器件的功率放大与合成技术及芯片集成悬置线功率合成与放大技术。他指出,面对5G、6G通信终端或基站应用对于功率和效率的迫切需求,功率放大器作为射频前端电路与系统的最大功率关键模块备受关注,其功耗和效率直接决定基站或者手机终端的性能。马凯学团队研发的金属-介质集成悬置线(MI-SISL)技术在保留传统悬挂式带状电路优点的基础上,延展出高度集成与自包装的优势。MI-SISL技术则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同时保留SISL低损耗等优异特性,有利于实现高功率与高效率的转化需求。马凯学表示,希望未来新型悬置线功率放大器技术可以被广泛用于工业领域来解决相应问题。

图片

马凯学做主旨报告

李泠

我国电子材料与器件的若干战略思考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李泠对我国电子材料与器件的战略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他指出,电子材料和器件一直是集成电路、三代半导体和显示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实观了摩尔定律60年的跨越式发展,带来功率芯片和显示技术的跨代提升,对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新型集成电路材料和器件、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新型显示材料仍然是电子信息的核心关键技术。未来战略应聚焦于新型DRAM材料与器件、新计算范式存储材料与器件、前沿功率材料与器件以及microLED等新型显示材料,实现材料驱动的电子技术创新;同时结合芯片制造领军企业,以材料创新为起点,构建材料、器件和制造的电子信息自主生态链。

图片

李泠做主旨报告

王璞

超低损耗空芯反谐振光纤的制备及应用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王璞介绍了空芯光纤的基本特性、制备以及应用。他首先对空芯光纤的发展及分类进行梳理,指出空芯光纤分为空芯光子带隙光纤与空芯反谐振光纤,后者具有更高的损伤阈值与更低的材料吸收。光纤具有优良的单模工作能力、极宽的传输带宽、较低的模场重叠度、合理的弯曲损耗等特性。王璞团队在国内率先研制出超低损耗嵌套管式空芯反谐振光纤,光纤最低损耗在1550nm处仅为0.38db/km,与实芯单模光纤达到同一量级;传能用嵌套管式空芯反谐振光纤凭借其可调的模式含量与极佳的弯曲性能,在国内外均产生了较大影响。

图片

王璞做主旨报告

“清华大学112周年校庆电子工程系学术论坛”由清华大学电子系主办,按照学科分为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两个分论坛,旨在促进电子信息领域的创新研究成果交流与学术前沿问题探讨,重点聚焦中国科技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卡脖子”瓶颈,实现新时代电子科学与技术融合发展,助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图片

论坛合影

编辑|沈哲琳 张芷薇

责编|陶旋姿

审核|汪 玉 李冬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