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电子新闻

毅然走向不确定性的未来 | 汪玉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23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发布时间:2023-06-26 点击数:


亲爱的毕业班同学们,老师们,亲友们:


很高兴能够再次与新一届毕业生一起分享你们毕业的快乐,我代表电子系大家庭热烈祝贺各位2023届同学顺利完成学业,走向人生新的阶段!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相信每一位同学坐在这里,脑海里都会回顾从进入清华的那一刻到现在的点点滴滴。有人说,人生是由无数个瞬间叠加而成。我想多年以后,你们回忆起大学生活,也一定还会想起最有价值的那几个瞬间。很有可能是初踏进宿舍,与同宿舍好友第一次相见的那一个瞬间。也有可能是第一次站在讲台上进行答辩时,内心的紧张忐忑。还有可能是在家里收到电子设计大赛的实验开发套件,犹豫远程的实验课到底应该怎么开展。还有,我们共同经历的党和国家、北京这个城市、以及学校和院系的大事件,建党百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党的二十大,北京冬奥,建校110周年,建系70周年。


你们是最优秀的一届毕业生,在你们的努力下,电子系马杯重返前三,挑战杯勇夺第二。无95班在2022-2023学年中获得了北京市先进班集体、清华大学先进班集体、清华大学优良学风班等荣誉。无研一集体获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活动清华大学先进集体”、入选第二批清华大学党建标兵党支部创建单位;无研二党支部入选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无研203集体两次获评清华大学甲级团支部、获评“清华大学研究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入选第三批清华大学党建标兵党支部创建单位。冬奥志愿活动当中有我们18名无九年级同学的身影。研究生同学中,无研206的曲天铎参演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致敬人民》节目,无研三的苏若尘作为清华唯一一位学生身份的闭环驻地教师,为志愿者们提供保障。


当然,你们这一届毕业生也有着与众不同的一些瞬间,你们几乎是疫情的完整亲历者。尤其是去年年底清华园与疫情战斗,我们的同学们组织起来40余位志愿者,不惧新冠感染,为同学们做好疫情期间的保障,当楼内保洁人员不足时,同学们还组织开展了两次楼内卫生清扫消毒志愿服务。邓栩珊等5名无9同学获得战“疫”清年突击队表彰,席锦涛等3名同学受到了紫荆一号楼的特别表彰。肖雅同等十数名同学积极参与到社区防疫志愿活动中,服务社会。研究生同学中,无研二的王靖宇受到了紫荆15号楼的特别表彰。廖嘉敏等十余名同学积极参与到核酸检测等防疫志愿活动中,贡献力量。当然面对困难时,也少不了电子系老师们的身影,我们有13位老师坚持在疫情一线为同学们做好疫情保障,阳了的老师就退下来,让没阳的老师继续上,这一次老师学生的双向奔赴、互帮互助,令人感动。这些瞬间让我们感觉到面临时代不确定性的洪流,我们个人是多么渺小,未来是多么不可预知。


去年,我给毕业生们讲的是“电子人独特的思维框架”,今年我想和大家讲的是,既然具备了电子人独特的思维框架,我们就要“毅然走向不确定性的未来”。


不确定性铸就自由之思想。清华一直以来的办学风格是“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某种程度讲,这就是增加了同学们未来的不确定性,这样的不确定性,有助于铸就你自由的思想。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对西南联大的故事耳熟能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共同组建的西南联大,名家荟萃,其中不乏学贯中西、文理兼通者。即使面对着国家民族的不确定性,学生们仍然如痴如醉地汲取知识。在转瞬即逝的八年之中,西南联大创造了无数奇迹,培养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172位两院院士和一百多位人文大师,创造了“战时高等教育体制的杰作”。同学们,你们很幸运,电子系的人才培养,也一直是面向“融通”的方向在不断改革。从构建覆盖两个一级学科核心概念的课程体系,到现在的课程体系高质量建设、因材施教、产教融合,再到正在推进的工程人才培养,我们一直努力在同学们在学期间创造各种“不确定性”,给同学们各种各样的可能,启发你们自由的思想,能够看到不一样的风景。我们加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很高兴看到陈龙、郑敬元为代表的同学们,投身国防现代化建设、攻坚卡脖子核心技术;我们鼓励学生去体验真实的社会,以石浩东、瓦其日体、陈超毅为代表的同学们走向中西部、扎根基层、投身公共服务部门。他们没有为不确定性彷徨,而是毅然走向了远方。


不确定性中孕育着新的希望。很多同学身处不确定性之中,十分不安,往往熄灭了内心的希望。希望大家有空的时候再翻一翻党史,一定会对你的人生充满启发。在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时,我党的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从五万多党员锐减到仅剩一万,党转入艰苦的地下活动,发动秋收起义、南昌起义相继失败,此时的毛泽东走上了井冈山,他仍然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主席内心对革命的希望是这样比喻的,“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那是在中华民族面临深重危难的时刻,共产党人内心仍然光明。今天的你们是党的二十大之后第一届毕业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们身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当中,虽然充满不确定性,但每一个电子工程系的毕业生都应当强烈的感受到,我们所学,在当前的时代是多么重要,国家对于科技、人才和创新的重视正是我们未来的希望。


面对不确定性,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很多同学面对不确定性,倾向于求稳,因为觉得不确定性越大,成功率也越低,不敢突破自我、勇于尝试。我们清华常讲要“立大志,上大舞台”,在心理学上,罗伯特·默顿也曾提出一种理论,叫“自我实现预言”。大致含义为我们的信念和期望会对结果产生影响,特别是当我们确信自己的预期会实现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想事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越求稳、求平庸,觉得难以成功,就越难以成就自己。反而越立志、越突破,相信自己勇闯未来,越有可能成就自己。所以我一直讲,越是在不确定性的时代,越是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围绕志向来组织自己所经历的所有不确定性,因为那些都会成为你们成就理想宝贵的资源。我们在座的王晨宣同学,大三加入了垒球队任队长,球队正处于新老交替的过渡期,但她坚定的相信电子女垒能够再续辉煌,终于在22年带领球队时隔三年重新独立成队,并拿下马杯亚军。越是面临不确定性的时代,越是我们清华人大有可为、铸就辉煌的时代,希望同学们能够立大志向,百折不回头,成就一番大事业。


同学们,很多人抱怨环境很“卷”,我看到的是一些同学为着一条确定性的路,内卷竞争求得一个很“稳”的路径,这何尝不是另一种“躺平”呢?在不确定性中解放自己自由的思想,找到新的希望,进而树立远大的志向,人生的境界也会因之不同。不要在同一个人生维度上“卷”,要追求“超越性”的维度,在更广阔的境界勇毅前行。所以我今年送给你们一句话“毅然走向不确定性的未来”,要相信,即使面对去年疫情最困难的时刻,我们的学校、老师们、同学们仍然能给你带来温暖的保护;即使面对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的国家在高质量发展,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希望,清华大学,包括电子系的老师、学长们依然站在你们身边,和你们一起砥砺前行;要相信中国的未来将由你们塑造,中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辉煌!


最后,我代表电子系向培养你们的老师、陪伴你们的级主任、班主任、辅导员,还有家长们表示衷心的感谢!衷心祝愿每位同学拥有坚定的信念、健康的体魄、远大的志向和光明的未来!你们每一位都是电子系的骄傲!记得常回家看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