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华大学即将与美国圣母大学开展更为深度合作之际,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和水利系师生组成的代表团于2023年7月30日至8月6日前往圣母大学耶路撒冷国际中心,开展了以历史、政治、宗教和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沉浸式社会实践。
——————————————————
清华与以色列有着长达十数年的深厚合作基础,,由于疫情影响,清华师生过去三年中断了去以色列的行程。今年暑期,在清华大学与圣母大学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清华将近30位师生踏上了以色列,展开了在创业国度的历史、政治、宗教及科创之旅。如实践支队领队、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党委书记沈渊教授所指出的,年轻一代迫切需要理解错综复杂的世界格局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因此具备积极倾听、共情、协作、解决冲突的能力,以及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服务社会大众变得至关重要。这一旅程不仅丰富了学术知识,也通过多元的学习使同学们更深入的理解世界,并激励他们勇于承担新时代青年关于可持续、繁荣与和平发展的重要使命。
在以色列期间,清华师生入住圣母大学耶路撒冷国际中心(简称耶路撒冷中心)。该中心位于耶路撒冷旧城和伯利恒之间,为合作伙伴提供学术、社会、宗教和服务的学习机会。就像其所位于的Tantur山一样,耶路撒冷中心处于文化、宗教、语言和机遇的多元交织的十字路口,借助文化的相遇与冲击不断孕育崭新未来。

圣母大学耶路撒冷国际中心位置 (摘自官方网站)
清华大学团队到达驻地之后,圣母大学耶路撒冷国际中心的独特地理位置令人印象深刻。从中心的阳台上,他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耶路撒冷老城、隔离墙和巴勒斯坦居民区的标志性建筑物。在团队们依然感慨于周边环境及地区的复杂性之时,中心的历史学家,以色列议会前议长伯格(Avrum Burg)教授立刻开始了他的第一课:“什么是耶路撒冷”。他提出了发人深省的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清华团队开启了以色列的旅程。伯格教授巧妙地交织了宗教、历史、政治和科技的元素,揭示了塑造现代以色列的错综复杂缘由。让清华团队与以色列身份的多重性之间展开了一场深刻的跨时空对话,激发了团队对耶路撒冷本质的智力探索。
伯格教授在给与清华团队极富挑战和启发的第一课之后,带领团队前往以色列最高立法机构,以色列议会。其成立于1949年,正式巩固了以色列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地位。在这里,团队成员沉浸在错综复杂的以色列政治格局及独特的文化氛围中。伯格教授和另一位议员生动地叙述了以色列建国背后的历史进程,并强调了以色列议会的关键作用,突出了历史力量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随着交流的展开,学生们开始积极对话、反思与提问。伯格教授后来谈到,他很高兴遇到来自清华的这样一群思路清晰,辩才无碍的年轻人。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洞察力也呈现除了代际对话的重要性。这次相遇不仅加深了团队对以色列丰富的历史及当代社会的理解,同时也促进了跨文化跨世代的思想观点的交流。

清华学生聆听以色列前议长讲解议会体系
中国有句古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来自耶路撒冷的著名犹太裔学者汉娜(Hannah)博士深度阐述了如何有效地行万里路同时理解这个世界。她在带领清华师生参观耶路撒冷老城(The Old City)时,告诉大家不仅要用眼睛去看这些古迹,更要去观察行走在旧城里不同宗教和文化背景的人。她甚至告诉学生们去倾听城中人们所说的语言,呼吸飘荡在小巷中的不同香料的气味,让所有感官都参与到体验这所城市中。在老城区,阿拉伯语,希伯来语和英语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丰富的语言环境。来自不同宗教信仰的不同个体,乃至同一宗教中具有不同程度信仰的人,穿梭在这座城市中。汉娜博士的指导阐明了语言和信仰之间的深刻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塑造了这座城市的动态肌理。她的见解让同学们深受启发:不仅观察表面,而且要深入探索体会构成耶路撒冷文化和宗教多样性的错综复杂的结构的细微差别。

汉娜向清华团队介绍耶路撒冷老城
科技创新是以色列不可或缺的重要国家特征。在访问期间,清华师生参观了魏茨曼研究所、以色列理工学院和佩雷斯和平与创新中心。
在魏茨曼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清华师生参观了SAMPL(Signal Acquisition Modeling Processing and Learning)实验室。SAMPL实验室关注如何以更少的资源处理大量的数据,例如远程医学图像处理等。在以色列理工学院国际部组织安排下, 什洛莫 (Shlomo Maital) 教授给师生介绍了以色列创新创业的情况。尽管以色列国土面积仅约1.52万平方公里,2022年总人口约950万,还不到北京的城市规模和人口,但以色列拥有超过7000家创新科技公司,成为全球创业公司最为集中的地区。他通过实例讲解了以色列人的特有精神,例如,“虎次怕 (Hutzpah) 指的是创业家们不怕失败、坚持自己的精神。什洛莫开玩笑道:“如果你想让一个以色列人做什么,你就告诉他他做不到这件事”。这种精神,也因以色列的“接纳失败”的社会氛围而得到更多发扬的空间,进而塑造了以色列创新创业的企业家精神。清华与以色列理工的俩校师生在教育科研方面进行了交流,双方期待后续在学生培养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佩雷斯和平与创新中心是一个独立的、非盈利性的、非党派的非政府组织,创办于1996年。其目标是通过社会、经济合作与发展,促成中东地区人民一起努力,建设和平的远景。这是以色列领先科技聚集地,清华师生通过匹配游戏、VR眼镜、屏幕对话等方式,了解以色列在农业、医学和工业等领域的创新成果,例如新型圣女果培育技术、滴灌技术、胶囊摄像机、第一块移动存储U盘、海水淡化技术等。其创办者西蒙·佩雷斯(Shimon Peres)是以色列政治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政治生涯长达近70年,包括总统和两次总理,他带领以色列国防工业成为国家的立身之本。他后来因在巴以冲突和解中作出的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在他晚年卸任政府职务后,他便来到这座非政府组织,推动和平与科技创新的种子从以色列向外萌发。

清华师生在佩雷斯和平与创新中心大厅合影
通过对以色列政治、历史及科研机构的访问交流,清华师生看到了其繁荣、创新及社会稳定的一面。而访问死海,与巴勒斯坦青年的编程交流,再到探索伯利恒,他们体会到了故事的另一面,深刻地感受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性及挑战。
不断缩小的死海凸显了气候变化的紧迫危机以及开发实施适当政策和技术来应对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在圣母大学耶路撒冷国际中心,清华学生与参加亚当计划(Adam Program)的巴勒斯坦青年进行编程交流。由圣母大学支持的亚当计划为巴勒斯坦青年提供两年的编程培训,帮助他们获得常规教育中往往无法获得的计算机知识。在与巴勒斯坦青年就编程、课程、日常生活甚至国际事务进行的对话交流为清华学生提供了了解该地区文化细微差别和冲突的独特视角。通过对伯利恒的访问,清华师生了解到非盈利组织在改善当地居民生活、帮助推动当地社会发展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此次以色列之旅让清华师生看到了将科技创新与整体社会进步相结合的必要性,理解并且明确了和平、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核心信念。

清华学生与参与亚当计划(Adam Program)的巴勒斯坦青年学生
清华大学与美国圣母大学的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于2023年3月,美国圣母大学副校长裴品哲(Michael E. Pippenger)访问清华,与清华副校长王宏伟共同签署了校级合作备忘录。后续几个月,清华电子系可持续创新团队与圣母大学北京国际中心,耶路撒冷国际中心,以及圣母大学总部国际教育(global education)部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协调及安排。这次暑期清华团队访问以色列开启了合作伙伴关系的新阶段。

2023年3月,清华大学副校长王宏伟与美国圣母大学副校长裴品哲签署了校级合作备忘录。
清华大学与圣母大学及其它国际伙伴共同合作:持续完善及发展已经启动的可持续创新为基础的国际课程及以色列社会实践的旗舰项目。我们同时在清华园将于2024年启动以下两个项目:
一周沉浸式项目(One-week immersion program):如伯格(Avrum Burg)教授提出的问题,一个星期的以色列之行为清华师生展示了全面立体的以色列。从三教圣城到地中海岸、从静谧的死海到绘满涂鸦的巴以隔离墙,我们体会文化的多元,感受宗教的碰撞,触碰科技的价值,谨记和平的可贵。让大家从宗教背景、历史文化、科技创新等方面深入了解以色列。如果圣母大学及其它世界各地师生来清华一周,我们如何为国际伙伴展示一个立体全面的中国和清华。
清华 TOP EE+:国外高校本科生在清华度过一个学期,参与电子系及其它校内课程,同时还能够在实验室及可持续相关的科技公司进行实践。此举旨在促进更多的师生科研合作交流,通过这个充满合作精神的计划,为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
参考:
1. “E访雅法 |对话: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无限之声,清华大学电子系学生团体微信公众号。
2. “E 访雅法 |探索:领略科技创新的蓬勃生机” ,无限之声,清华大学电子系学生团体微信公众号。
3. “E访雅法 |思考:穿越历史与未来的十字路口”, 无限之声,清华大学电子系学生团体微信公众号。
4. 圣母大学耶路撒冷国际中心网站
https://jerusalem.nd.edu/
供稿|姜漪,沈渊,郭伊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