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电子新闻

活动预告|高校电子信息核心课程研讨会(第四期·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发布时间:2023-10-13 点击数: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高等电子工程教育面临更大的挑战。为了解决膨胀的知识量与有限的学制之间的矛盾,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拔尖型创新人才,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进行了全面的教学改革。在梳理出电子信息科学知识构架的基础上,构建起全新的课程体系,理论和实验课程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基于教学改革的实践开展广泛研讨,对交流教学改革思路、分享课程建设成果、消除教学实践困惑、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非常有意义的。为此,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计划举办系列电子信息核心课程研讨会,旨在为广大高校教师搭建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以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欢迎广大高校教师积极参加!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清华大学出版社

会议安排:

图片

* 点击下方链接下载本次培训会通知

核心课程研讨会(第四期)通知-盖章版.doc

会议嘉宾介绍:

图片

汪玉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长聘教授、系主任,IEEE Fellow,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智能芯片、高能效电路与系统研究,发表IEEE/ACM期刊论文60余篇、会议论文20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17,000余次。主持国家级以及企业联合项目多项,获CCF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国际设计自动化会议40岁以下创新者奖、CCF青竹奖等荣誉。曾获4次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及12次最佳论文提名。

图片

沈渊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长聘教授、博导,现任系党委书记。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长期从事定位感知、协同系统、生物信息等方向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等20余项科研项目。获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民航科学技术一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出版著作及章节3部,获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22项,在领域内顶级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马可尼协会青年学者奖、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IEEE通信协会亚太地区杰出青年学者奖等荣誉。当选IEEE通信协会无线电通讯技术委员会的主席(2019-2020),担任IEEE通信汇刊等国际顶级期刊的编委,多次担任国际旗舰学术会议的技术委员会分会主席。

图片

李懋坤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电机与计算机工程系。后在美国斯伦贝谢公司道尔研究所工作,历任博士后研究员、研究员、高级研究员。2014年加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微波与天线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电磁场理论和计算电磁学,并应用于地球物理勘探和生物医学成像等领域。发表期刊论文100多篇,会议论文150多篇,文章共被引6000次以上。获伊利诺伊大学Yuen T. Lo杰出研究奖、Henry Ford II 学者奖、2017年IEEE Ulrich L. Rohde创新会议论文奖、2019年PIERS青年科学家奖等。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2021年获评国际应用计算电磁学会会士(ACES Fellow)。

图片

马晓红 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主任。199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01年于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获博士学位,2003年至今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任教。主要科研方向是光电子与光检测。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负责863项目两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现负责“物理电子学基础实验”“光电子技术实验”“光电综合系统专题实验”“傅里叶光学”等课程教学。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

图片

张卫强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研究员,信息认知与智能系统研究所书记、副所长,因材施教“AI+系统”项目主任,语音与音频技术实验室负责人。2009年在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2009年至今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任教,2017年在斯坦福大学任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语音识别与分析、音频识别与分析、音乐与声学信号处理,机器学习等。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课题等多个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并完成多项成果转化。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科技奥运先进集体奖,获NIST等多项语音技术挑战赛冠军。

图片

黄翊东 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江学者。长期从事光电子器件领域的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工作,曾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系主任,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院长,是清华大学电子信息大类课程体系的主要创建人之一。近二十年来聚焦微纳结构光电子器件,带领课题组研制出世界首创具有自由电子辐射、实时光谱成像、动态轨道角动量辐射、量子态产生及操控等功能的集成光电子芯片;发表论文300余篇,引用数千次;申请专利180余项(国际专利56项),获天津市技术发明特等奖。是光电子芯片企业华慧芯、与光科技、光函数科技的创始人。现为美国光学学会会士,中国光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子教育学会副理事长、高等教育分会副会长。

图片

王生进 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电子系媒体智能与自主系统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有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人像态势计算与行人再识别、多模态协作机器人等。作为起草人之一,制定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在内的7项行业和国家标准。兼任危爆物品探测技术国家工程中心副主任、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视频图像与安全专委会主任。在国际重要期刊IEEE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逾120篇。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019年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2019年公安部科学技术奖、2021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图片

马洪兵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年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嵌入式系统方面的研究工作。担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核心课“数字逻辑与处理器基础”和专业限选课“操作系统”主讲教师。发表论文100余篇,合作出版教材7部,合作翻译国外教材4部。兼任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视频图像与安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湿地保护协会理事和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光学遥感专业委员会委员。获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奖、微软杰出教师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协会全国优秀测绘工程奖白金奖、国家林业局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奖项。

图片

陈巍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青联常委、教育界别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智能和控制的信息传输、表示理论。现任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通信学报》、《信号处理》编委,中国通信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通信学会理事。主讲本科生“通信与网络”、研究生“高等数字通信”课程。

图片

冯雪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长聘副教授,特别研究员,中国光学学会基础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自然出版集团旗下杂志Scientific Reports编委,Frontiers in系列杂志Frontiers in Physics 编委(Optics and Photonics section)和Frontiers in Photonics 编委(Quantum Optics section)。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纳结构光电子器件,针对光电集成芯片中所需的光源、传输、调控等功能器件以及集成方式开展研究工作,以期利用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新机理方面的突破,实现高集成度、低功耗和新功能的光电集成芯片,并探索其在光互连、光信号处理和新型光计算等领域的应用,先后研制出多种指标国际领先的新型光子器件,已经发表期刊和会议论文150余篇。

图片

方璐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从事计算成像与机器智能等交叉研究,相关工作发表在Nature、Nature Photonics、Nature Methods、 IEEE TPAMI、CVPR/ICCV等。获北京市技术发明一等奖、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担任OPTICA、IEEE TIP等国际期刊编委。

图片

彭良瑞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担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核心课“媒体与认知”主讲教师。研究方向为机器视觉与人机交互、智能图文信息处理等,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次,指导研究生获ICDAR 2019 Best Student Paper Runner-Up Award、DAS 2016 最佳论文奖、SPIE DRR 2015最佳学生论文奖等奖项。

图片

李亚利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助理研究员、IEEE Member、CSIG视频图像与安全委员会成员。从事智能视觉识别与理解研究。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包括IEEE会刊、CCF-A等国际权威期刊/会议30余篇(含本领域顶刊T-PAMI/T-IP/T-MM以及本领域顶会CVPR/ECCV/ICCV/NeurIPS/AAAI等),Google Scholar引用3200余次。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奖二等奖、公安部科学技术奖、ICPR 赛道最佳论文奖、ICCPR最佳论文奖、ECCV无人机目标检测挑战赛等奖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国际合作)、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子课题、横向项目等10余项。

编辑|陶旋姿

审核|汪 玉 李冬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