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电子新闻

新闻|电子工程系举行郑君里教书育人杰出贡献奖、优秀教师奖颁奖仪式

发布时间:2024-04-27 点击数:

4月24日下午,电子工程系郑君里教书育人杰出贡献奖、优秀教师奖颁奖仪式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馆举行。电子系1979级校友何华,电子系主任汪玉,党委书记沈渊,教学委员会主席、评选委员会组长吴及,副系主任李懋坤,党委副书记李冬梅,获奖教师等出席。李懋坤主持颁奖仪式。

图片

颁奖仪式现场

汪玉在介绍郑君里教书育人杰出贡献奖、优秀教师奖的设立背景并宣读了第二届获奖教师名单。他表示,希望老师们继续发扬郑君里先生的精神,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力量。汪玉强调,电子系一直秉承“以人为本、顶天立地、开放交叉”的原则,致力于培养世界一流乃至顶尖的研究生,并始终将教学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不断进行教学制度的改革与创新。郑君里教书育人杰出贡献奖、优秀教师奖的设立,从教学的角度给予教师认可、引导、和奖励,希望电子系的教师们能始终保持对教书育人工作的热爱,共同为打造电子信息学科的国际领先地位做出不懈努力。

图片

汪玉讲话

何华谈到在清华求学的经历,自身持续学习的能力以及从师者学习到的风范品格在成长中得到不断地沉淀与积累。她感恩于电子系的栽培,也感到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回馈和支持教书育人事业,为促进人才培养和推动社会进步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图片

何华讲话

吴及介绍了本届奖项一系列严谨的申报、推选、和评审工作。吴及提到,电子系对教学工作十分支持,评审委员会成员小组由电子系相关负责人和各研究所教师代表组成,经过认真严谨的评选流程,选出了第二届获奖教师。吴及表示,电子系学生规模大,人才培养任务艰巨,背后是各位老师们全身心在默默不计回报地付出,奖项很好的鼓励了老师们在教育工作中发挥导向指引的作用。

图片

吴及发言

获奖教师发表感言。参会获奖教师张旭东、马晓红、王昭诚、孙忆南、杨帆、张沕琳、欧智坚、香红丽、姚铮分别发表了获奖感言。向捐赠人、电子系领导、和评审委员会表示感谢。课程教学任务重要而艰巨,获奖教师分享了各自在教学工作的思考、努力和经验以及在人才培养上的成果,并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表达了将始终怀抱热情把电子系教书育人的精神代代传承的决心。

图片

获奖教师交流发言

获奖教师对郑君里先生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张旭东回忆了郑君里先生的鼓励与指导,自身在教学工作上的方式方法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马晓红谈到郑君里先生始终保持对课程教学改进措施的思考,常与老师们分享交流教学的经验方法,她也深受启发与教育;王昭诚提及郑君里先生授课情形与风采,表示希望借此机会感怀与回报郑老师的教育之恩。郑君里先生知识渊博、风度翩翩的“大先生”形象深入人心,难以忘怀。

沈渊总结发言。沈渊再次阐明了奖项设立的目的,强调了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希望电子系的年轻老师们学习先进模范,面对人才培养这一长期任务,做到潜心、坚守,认识到背负的使命与重担,传承前辈们无私奉献、明己立德的育人精神。沈渊展望了电子系教育工作的未来,他希望人才培养能够兼顾基础课程教育与实践能力训练,能够将人工智能工具融入到电子信息的教育教学。沈渊表示,教育教学工作离不开电子系全体一线教师与机关团队的配合与支持,期待着更多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优秀教师的涌现,期待着电子系能够培养出更多可堪重任的栋梁之材。

图片

沈渊总结发言

汪玉和沈渊向获奖教师颁发证书。郑君里教书育人杰出贡献奖获奖教师为张旭东;郑君里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获奖教师分别为(姓氏笔画排序):马晓红、王昭诚、孙长征、孙忆南、杨帆、张沕琳、欧智坚、香红丽、姚铮、黄永峰。

图片

汪玉和沈渊向郑君里教书育人杰出贡献奖获奖教师颁发证书

图片

汪玉和沈渊向郑君里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获奖教师代表颁发证书

 

郑君里教书育人

杰出贡献奖、优秀教师奖介绍

为积极探索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电子系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电子系于2022年设立电子工程系郑君里教书育人杰出贡献奖、优秀教师奖,并讨论通过了相关管理办法。

郑君里教书育人杰出贡献奖,用于奖励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学生培养、课程思政、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长期突出贡献的电子系在职教职工。

郑君里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用于奖励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学生培养、课程思政、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电子系在职教职工。

如需了解详情,敬请联系我们:

汪 玉

电子工程系主任

eechair@tsinghua.edu.cn

yu-wang@tsinghua.edu.cn

李 倩

捐赠联系老师

010-62789872

liqian2020@tsinghua.edu.cn

获奖教师介绍

郑君里教书育人杰出贡献奖

图片

张旭东:

在清华电子系27年的教学生涯中,张旭东教授践行清华大学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针对清华学生的特点,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贯穿高质量、高难度的教学要求,提倡重思考、重逻辑、重质疑的精神。

研究生教学工作中,张旭东教授始终保持对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的重视。课程建设上,2000年张旭东教授首次在电子系开设研究生课程“现代信号处理”,经过多年努力,将该课程建设成为研究生学位课(现专业基础课),20多年来,该课程持续保持我系研究生选课学生最多的几门课之一;在2017年,根据学科发展,他开设了本研贯通(主要面向研究生)的新课“机器学习”,并将课程建设为专业基础课。2019年他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究员团队合作,作为校内召集人开设了前沿课程“高等机器学习”,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教材建设上,他先后出版了《离散随机信号处理》(与陆明泉合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数字信号分析和处理》(与崔晓伟、王希勤合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第1版,2021第2版);《现代信号分析和处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第1版,2024第2版);《机器学习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机器学习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

本科生教学工作中,张旭东教授先后担任本科“数字信号处理”和“信号与系统”课程负责人。在电子系10门核心课程改革伊始,担任“信号与系统”课程负责人,深入参与了电子系核心课程改革过程,在担任该课程负责人期间,两次顺利通过了清华和北京市精品课的复审。

在教学管理方面,他曾担任两届系教学委员会主任和10余年信检所教学副所长、以及学校教学评审委员会委员、研究生院课程督导组成员等,均认真严肃的履行了职责。

张旭东教授始终热爱教学工作,在任教的多数学年,承担的课程教学工作量在本系在职教师中名列前列;关心研究生的全面成长,培养了多位优秀的硕博研究生。

郑君里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

图片

马晓红:

马晓红教授从教三十年且在实验教学岗位工作二十年余。承担实验课程教学5门,其中创建新课两门。她始终秉持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综合实践与创新能力,贯彻清华大学三位一体教育目标。每年实验课课内学时超600学时。曾共有6门次课在学生评教中获得全校前5%。其中综合系统实验课《光电综合系统专题实验》2023学生评教前5%。在实验课程建设中,设计研发新实验内容10余项,更新充实支持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实验平台。完成教改项目、实验室创新基金项目多项。

在电子系整体课程改革中,马晓红教授作为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主持组织实验课程改革,她梳理并优化了综合性系统性创新性的多层次的强调综合系统实验的课程体系;在十四五规划的制定与教学实践中,她组织推动了以开放导引和建立专业志趣为目的的一年级实验导引课《电子系统专题设计与制作》,和高年级的跨学科融合的综合系统实验课程组。推动了实验教学中心各实验分室之间的融合与资源共享,创新思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多次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清华大学实验技术成果奖。

图片

王昭诚:

在教育理念上,王昭诚教授坚持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培养国家所需栋梁之材。重视课堂教学工作:因材施教、谆谆善诱,培育学生学术志趣。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针对“卡脖子”技术难题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内在潜力。面向国际科学前沿:授课课件基本年年更新,跟踪国际最新学术动态。

本科生教学工作中,王昭诚教授开展的本科生限选课《通信信号处理》,在2023年春季学期教学评估中位列清华大学理论类课程全校第二名(小班课);指导本科生陈家璇、沙子渊、马可等获清华大学本科毕设优秀论文。

研究生教学工作中,他作为研究生任选课《通信系统仿真与SoC集成》的任课老师,广受学生好评;指导研究生毛天奇、高镇获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和清华大学学术新秀等荣誉;指导学生钱辰、王琪、申文倩、刘文东、陈家璇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指导学生谈健冬、毛天奇、卢建中、明飏获清华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指导研究生以第一完成人获国际知名SCI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Broadcasting年度唯一最佳论文奖和国际知名SCI期刊Electronics Letters年度唯一最佳论文奖;指导研究生获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电子学会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分别以第二和第三完成人获中国通信学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指导学生高镇、毛天奇、申文倩分别入选“青年长江”、“青年托举”、“博新”等人才计划。

图片

孙长征:

孙长征教授承担《电动力学》、《固体物理基础》两门电子系本科生核心课程的教学。曾经获得2008年度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

由于学生在《普通物理》课程学习中已经对静电/静磁场相关知识有较多的接触,《电动力学》的教学中注重在复习相关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并掌握矢量分析和数理方程相关数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时变电磁场部分的学习中。他特别注意与课程知识相关的前沿研究进展的介绍。例如,在讨论电磁波极化(偏振)特性时,介绍电磁波轨道角动量的知识,以及光镊等前沿技术;在讨论电磁波在介质界面反射与折射过程中,介绍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超表面及界面电磁学的概念,引导学生对电磁学前沿研究的兴趣。

《固体物理基础》对于理解和掌握半导体电子/光电子器件至关重要,但其内容相对繁杂,并涉及到学生刚刚接触不久的《量子与统计》的知识。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面对复杂问题时,如何把握关键因素进行合理的近似,从而将复杂问题加以简化并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同时,注重介绍课程知识在微电子及光电子器件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课程知识学习的兴趣。

另外,孙长征教授还承担研究生核心课《集成光电子学概论》的部分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明晰的物理图景,避免陷入繁复的公式推导,从而更好地把握集成光电子器件中的各种物理过程,帮助学生培养物理直觉,为后续开展科研工作提供助力。

目前所培养的在读及研究生已超过20人。其中,刘冬获2013-2014年度“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张娟获2019年度中国电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图片

孙忆南:

孙忆南老师于2015年入职清华大学电子系实验教学中心,现任高级工程师。他潜心实验教学,在课程教学方面,负责并主讲《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实验》等核心实验课程,带领课程团队突破传统教学思路,构建了面向系统能力培养的“双向-串联”教学体系,课程获评清华大学精品课程称号,相关实验案例获全国专业竞赛一等奖。

实验课程教学上,孙忆南老师主讲选修课《单片机和嵌入式系统》,合讲《电子系统设计》,并新开设《电子系统专题设计与制作》、《通信系统专题设计》等专业课程,使系统设计类课程贯穿覆盖各个年级,打造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并在教学中突出实验课程的学生实践训练属性,及时引入前沿研究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此外,他还负责探索创新实验室(主楼904),业余无线电通信平台(主楼912)的建设和管理,构建了多个高水平的综合实验平台,通过实践教育提高学生能力,支撑学生科创活动。在第二课堂方面,他所担任指导教师的“硬件设计大赛”获评为清华大学三星级赛事,每年报名参赛队伍100余支,参赛人数近400人。获奖人指导和带队参加校挑战杯、“龙芯杯”全国大学生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互联创新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等高水平的科技竞赛活动,并获全国性奖项。

图片

杨帆:

杨帆教授在多年的教育工作中,关注“学科贯通”和“因材施教”的原则,致力于培养出既有扎实基础知识,又具备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

在学科贯通方面,他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引导学生建立学科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建立对学科的宏观整体认识,在课程设计中力求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将相关学科内容有机融合,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体系,提高综合素质。杨帆教授的教学成果优异,每门课程的评分都在90分以上,其中2015-2016 年《电磁场与波》的课程评分达到全校基础核心课程的前5%,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和认可。

在因材施教方面,他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业背景,尊重他们的兴趣特长,在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同时,他也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需求,倾听他们的声音,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不断前进。

通过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杨帆教授在教书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未来,他将继续坚持学科贯通和因材施教的理念,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而不懈努力。

图片

张沕琳:

张沕琳老师于2016年加入电子系专业核心课《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课程组,担负起对课程内容进行进一步精炼的工作。她始终贯彻电子系课程体系改革目标,从教学内容、组织安排、价值塑造三方面进行过了探索与实践,并围绕电压电流两个核心物理量,形成一条贯穿两学期的主线,在第一学期引导学生找到入门抓手、第二学期夯实学生电路分析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进一步引导启发学生的设计能力,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张沕琳与沈渊老师从2019年秋合作进行面向大三学生开设了赛课结合模式的限选课《智能机器人系统设计实践》的教学工作。该课程跨越电子系两个学科方向,软硬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选课学生以团队方式进行组织,通过算法设计与硬件实现整合传感信息处理、目标检测与识别、路径规划、无线通信等相关技术,实现行为自主控制的智能机器人。课程提升了学生系统集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经过4年的教学实践,已完成了集教学载体、教学内容、实训方案、赛事平台等于一体的课程建设,并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纳入电子系面向大三的N选1必修综合系统实验环节。课程开发的基于FPGA的双足人行机器人实验教具可面向高等院校高年级课程教学推广。课程开发的比赛形式大作业于2020年被选入国际自主智能机器人大赛。部分选课学生参加了2020年国际自主智能机器人大赛,伍超杰同学获得了宫格赛冠军、杨钰博同学获得了宫格赛亚军。

图片

欧智坚:

欧智坚老师热爱教学,践行清华大学“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曾获清华大学优秀班(级)主任一等奖(2010)、清华大学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2012)。

课程教学上,欧智坚老师从2012起承担电子系本科生核心课《概率论与随机过程》,包括春季学期《概率论与随机过程(1)》(32学时)和秋季学期《概率论与随机过程(2)》(48学时),多年来坚持手写板书,运用启发式教学,加强课堂互动,很好地促进了同学的学习,受到同学欢迎。欧智坚老师曾获清华大学2020年春季学期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优秀教师特别奖。2020春《概率论与随机过程》作为学校在线示范观摩课程,开放供校内教师观摩。2020春还为新疆大学开设了线上克隆课程,并连续开设未央班(课堂人数约200人),在特殊时期服务更广泛的学生群体。

教材编写上,2016至2018年,他承担清华大学本科教改项目“《概率论与随机过程》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2022年11月,新编教材《概率论与随机过程》(欧智坚、李刚编著)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获2023年电子系章毓晋图书奖。新教材注重结合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的学科特点,进行了内容凝练和吐故纳新,同时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加入了前沿的知识内容,并配备近400道习题及参考解答,受到同学好评。

人才培养上,欧智坚老师精心培养研究生、毕设本科生和SRT本科生,指导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1项,国内外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2项,北京市优秀本科毕设论文1项,校优秀本科毕设论文7项,系优秀本科毕设论文5项,SRT项目校优秀奖2项。

图片

香红丽:

在电子系,她对全系研究生同学的名字如数家珍;她是你入学报到甚至报名考试时遇见的第一个人;她是你在研究生学习生活遇到困难时想到求助的那个人;她是研究生教学教务的多面手;她是研究生管理规定的活字典。她就是教学办香红丽老师,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岗位上坚守并默默无闻的倾注心血,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做着看似平凡的工作,却是保障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必不可少的那一环。当每年毕业季,看到一个个青春的笑脸走出校门,她由衷地感到欣慰与自豪。

她曾担任过本科教务管理、就业工作助理,现在负责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工作,是研究生教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师生的切身利益,所以她始终坚持以服务师生为中心,在不断持续的教学改革中遇到各种挑战,敢于担当,通过在教学管理第一线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认真研究教学管理规律,探索科学的管理办法,给领导建言献策,砥砺深耕,履践致远。

在教学管理中,和同事一起、团结协作,高质量完成工作,不断提高教学管理及服务水平。她本人曾承担系机关支部支委、系机关支部书记、系党委委员等工作,多次获得清华大学教学管理优秀奖、校级“爱岗敬业”奖、校先进工作者等荣誉。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把一份平凡的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深耕教务管理岗位三十五年,为电子系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始于初心,源于热爱,成于坚守。

图片

姚铮:

在教学理念上,姚铮老师一直以实际行动践行“以本为本”、“四个回归”,致力于探索教学培养过程中将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结合的一体化模式,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创新与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学以致用的真本领,成为卓越工程师和拔尖创新人才。

在本科教学方面,姚铮老师近十年一直同时承担本科核心课《信号与系统》和专业限选课《数字信号处理》的讲授,在教学内容上,对知识点的组织方式、新思想方法的讲授、例子的选取等方面进行了较大创新,在教学方法上,姚铮老师突破传统的“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方法,将教学过程转变为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发现”的过程,引导学生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学习态度,养成习惯创新、喜欢创新的治学精神。其中《信号与系统》课程获得教育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课程,以及清华大学精品课等多项荣誉,《数字信号处理》获得清华大学精品课称号。他本人获得了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青教奖)和清华大学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工作优秀教师称号。

在科研育人方面,他作为研究生导师,所指导的研究生均直接参与到北斗系统建设的科研一线,解决了北斗系统建设中的多项关键问题。所指导学生获得卫星导航领域顶级会议ION GNSS+学生论文奖赛优胜奖2人次,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大会优秀论文奖2人次、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1人次、青年优秀论文三等奖2人次、清华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人次。

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他已持续10年担任3届本科班主任,所带班级获评2016~2017学年、2017~2018学年度清华大学优良学风班称号,他本人于2016年度和2020年度两次获得清华大学优秀班主任奖。

图片

黄永峰:

黄永峰教授作为电子系本科生核心课程《计算机程序设计》负责人,2009年开始,主持了《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改革;经过2009-2011年3年的不懈探索,该课程终于成为电子系10门核心课程中第一门改革取得成功,并在2011年秋季学期在全年级260名新生推广教学。该课程取得的改革成果多次得到了主管教学的副系主任黄翊东教授的肯定和表扬。“《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改革”获得2012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奖2等奖(排名第1)。创建《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实践》本科生课程,积极参与了计算机网络实验环境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实践》实验平台建设”获得了2011年度清华大学教学实验成果奖一等奖(排名第3)。主持编写教材《C/C++程序设计教程》(电子工程核心课教材)(黄永峰,孙甲松)和《计算机网络教程》(黄永峰,李星),其中,《计算机网络教程》第2版获得中国电子教育学会本科优秀教材一等奖(排名第1)。主持了清华大学第2期985教改项目《计算机语言与程序设计机考方法及系统》;参加了《C/C++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与习题集》教改项目,发表教研论文2篇。参与了李星老师负责《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研究生2期精品课程建设,承担了1/3教学任务。

2016年获得首届全国网络安全优秀教师奖。先后获得了省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

总共发表学术论文283篇(其中Nature 子刊论文4篇,Science (E-letter)论文2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被引用2745次。授权技术发明专利17项,转让2项。制定团体标准2项。出版著作6部。担任了电子系本科生核心课程《计算机程序设计》负责人。承担了《计算机程序设计(一)》。指导研究生有2名获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1人获清华大学优秀硕士论文,多年指导本科毕业获优秀毕业论文。

供稿|电子工程系机关

编辑 | 陶旋姿

审核 | 汪 玉 李冬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