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7日,清华大学-中国电科校企导师研讨会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馆举行,与会的清华大学电子系教师和中国电科专家就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中国电科组织人事部、科技部,中国电科研究生院(党校)及17家科研院所,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清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等单位参与了此次研讨会。中国电科研究生院(党校)常务副校长、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副院长杨佳木,中国电科研究生院(党校)副校长徐海苹,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研究生院院长、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执行院长梁琼麟,清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王任模,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汪玉,副系主任王劲涛、汪莱,系党委副书记李冬梅、刘一民出席会议。
与会人员合影
梁琼麟首先进行了致辞。他对各位老师和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梁琼麟表示,培养卓越工程师,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华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急国家所急,第一时间成立了卓越工程师学院,依托电子系、中国电科集团等重要参与单位招收工程硕博士。工程硕博士的导师除了要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还要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梁琼麟强调,希望此次活动成为校企联系、合作共赢的契机,建立起更广泛的校企联合机制。
梁琼麟致辞
杨佳木进行了致辞,代表电科研究生院(党校)、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对此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提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在党的二十大、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和刚刚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都发表了十分重要的讲话,作出了相关指示批示。杨佳木表示,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加快卓越工程师培养。培养卓越工程师,重大项目是法宝,高质量生源是前提,校企导师是关键。高校和企业之间有着一定的文化差异,通过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可以增进高校教师、企业人员和研究生之间的理解、融合,使得高校教师更加重视工程技术合理可行、规范变更,企业人员更加理解、尊重教师的创新追求,研究生培养既注重创新理念、理论思维、科研方法,也注重技术路径、成本核算、操作能力等。希望大家珍惜此次宝贵机会,积极交流。
杨佳木致辞
汪玉致辞并介绍了电子系的基本情况。电子系学科支撑范围广,历史悠久,具有72年的建系史,众多优秀校友遍布海内外。近年来,教师队伍逐步领先,新引进的教师均具有海外顶尖高校经历,青年教师学术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电子系的研究领域处于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边界,在二者之间架起桥梁,学科基础宽、边界广、突破点散,专业规模大、供应链长、资源整合难。因此,需要借助工业界的力量来拉动,把老师们的优秀成果在工业界进行应用。汪玉表示,在这方面,电子系具有大量相关经验,采取上“书架”与上“货架”相结合的学科建设模式。早在1998年,便招收了首批全日制工程硕士。一直以来,电子系都重视学术生态建设,推动产学研育协同发展,开展多维度深层次高质量的校企合作,致力于实现培养世界一流研究生的十四五总目标,坚持内涵式发展的战略方向,建设核心生态圈。
汪玉致辞
刘一民做了题为《面向重大需求,坚持基础原创,培养优秀人才》的专题报告。他提到,党和国家要求我们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而这些已经贯彻到了清华的骨髓里。行胜于言的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无不在体现着这些理念。他结合个人科研工作讲述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雷达领域为例,和大家探究了背后的世界观转变和方法论创新。
刘一民作报告
中国电科某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夏凌昊介绍了研究所和实验室的基本情况、研究方向和关注问题。回顾了研究所70余年的发展及对国家的贡献,并展望未来结合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规划。
夏凌昊作报告
最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信息系统研究所研究员汤俊做专题报告,从现代雷达技术发展需求谈到了传统雷达装备研制模式的问题。介绍了软件化雷达的核心理念、核心特征和总体思路。汤俊表示,在软件化雷达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实现了双方立足国家重大需求、加强顶尖专家交流和鼓励优质人才互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汤俊作报告
分组研讨环节中,与会专家分为四组,分别就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半导体、人工智能与卓越工程师培养,有组织科研和有组织人才培养四个主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
分组研讨
本次校企导师交流会不仅为校企双方搭建了一个深入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也为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与会导师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交流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径,为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供稿|电子系机关办公室
编辑|陶旋姿
审核|汪 玉 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