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电子新闻

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获得者|胡宜逊:在纯粹中特立独行地热爱

发布时间:2024-12-30 点击数:

图片

胡宜逊在2024年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现场

胡宜逊,男,21岁,汉族,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1级本科生。目前研究方向为柔性电子技术。本科期间发表一作论文一篇。曾获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综合优秀奖学金、新生奖学金。

梧桐落叶处,芭蕉听雨时。三年本科时光匆匆度过,回首向来萧瑟处,依然是一片灯火阑珊。高二那年的线上暑期学校,是宜逊与清华结缘的开始。从成为清华电子系的新生代表,到三年后登上本科生特奖答辩舞台上展示电子人的风采,一路走来,他一直被一种使命感向前不断催促着前进:做一些有影响力的工作。

做什么方面的工作呢?宜逊深刻意识到,及时健康监测和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健康监测和早期诊断的设备都离不开当今电子技术。于是,挖掘现代电子技术潜力,服务民众的生命健康,开始成为他心中越来越坚定的信念。

夯实基础,理工结合。电子系“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生培养使他受益匪浅。他在35门、94学分的课程中获得A或者A+的成绩。而在保持年级排名前5%,10门数理基础课均取得满绩的同时,胡宜逊也参加硬件设计大赛,芯动计划等科创赛事,取得优异奖项。在硬件设计大赛中,他和队友设计的乒乓球自动发球机结合了语音控制系统、自动收集系统、发球系统和智能识别系统。在短短两个月内,他就熟悉了单片机的编程、调试,和3D打印、组装等一系列步骤,为他之后的科研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工程基础。

图片

胡宜逊在第25届硬件设计大赛决赛晚会上领奖(左五)

除了理工“硬实力”,他也打磨社工“软实力”,先后担任无18班支书和班长的职位,带领同学们进行企业参观、专业认知的活动,也组织大家开展“男/女生节”的趣味团建,服务班级的小家;同时,他也作为电子系科协硬件部干事,协办清华硬件设计大赛和硬件设计大赛,成为单片机课程暑期培训的主讲人,服务全校的大家。未来从事学科交叉的人才,需要的不仅仅是过硬的理工能力,更是“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结合。他很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所以非常注重培养相应的能力。这些经历和培养一方面让他能够挖掘科研方向“厚木板”的难点,另一方面也提升了他的沟通表达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为更好从事生物电子这个交叉学科奠定基础。

图片

胡宜逊在甲团答辩现场

在电子系因材施教计划的支持下,宜逊开始探索电子技术服务生命健康的研究。作为电子系因材施教计划的首届本科生,他得益于该计划与平台提供的校企深度合作教学模式,这一经历拓宽了他的产学研视野,使他能够在理论与实践的交汇点上获得更为全面而深入的成长。他从人工视网膜入手,作为本科生在蒋琛老师的指导下积极承担科研项目。

图片

胡宜逊作为首届因材施教优秀学员分享

但是,作为科研小白,宜逊刚开始的科研之路充满着艰辛。因为低估了硬件科研的周期和门槛,他最初品尝的不是成功,而是科研的“当头一棒”。为了提升现有神经刺激器的规模,他希望搭建大规模刺激器阵列的软件、硬件平台;同时也利用该项目申请星火计划,得到学校学术人才培养计划的认可,助力他的学术理想。但是,由于硬件知识缺乏,他只能先搭建项目的仿真平台。即使如此,他在星火计划规定的时间范围内,也只勉强完成了刺激器的仿真部分,远远没有触碰刺激器硬件部署阶段。但他没有放弃,坚持进入超净间,希望继续之前刺激阵列的研究,希望将仿真结果应用于实际。

图片

胡宜逊参加柔性电子国际会议提问发言

超净间制备的数十道工序环环相扣,不论任何地方出现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最终的硬件系统无法正常工作。面对这一挑战,他在学习之余全力挤出时间。最忙的时候,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泡在超净间里工作十几个小时。

图片

胡宜逊在超净间中工作

他花了一年左右,从最初的反复失误,样品屡屡报废,到最后一批制备的电路几乎都能正常工作,他终于实现了连续光感的人工视网膜单元。最终,这项科研成果被整理为一篇独立一作论文发表。这一发明打破了脉冲光感无法接收连续信号的局限性,提出了连续光感的神经刺激途径,有望成为相关领域的基础性工作。

图片

人工视网膜单元连续光感原理图

今年暑假,宜逊加入斯坦福大学鲍哲南教授课题组,从清华走向世界的大舞台;在那里,他开始进行柔性电子皮肤中的探索,在可穿戴设备领域继续耕耘。三年来,他从电子信息专业过硬的学生,成长为了一名团队合作的组织者,又走出国门,踏上国际前沿科研的舞台,一路上并不总是欢声笑语。但是,他说,虽然这一路有熬夜实验的痛苦、测试失败的心有不甘,但是他从未后悔过他的选择。

图片

UGVR 2024暑期研修结业典礼(第一排左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说,未来他还将继续坚持科研创新,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属于清华人的智慧!

图片

胡宜逊在2024年清华大学学生奖励大会接受颁奖

编辑|陶旋姿

审核|汪 玉 沈 渊 李冬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