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电子新闻

新闻 | 电子工程系举行郑君里教书育人杰出贡献奖、优秀教师奖颁奖仪式

发布时间:2025-03-28 点击数:

3月26日上午,电子工程系郑君里教书育人杰出贡献奖、优秀教师奖颁奖仪式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馆举行。电子系党委书记沈渊,副系主任李懋坤,党委副书记李冬梅,教学委员会主席、评选委员会组长吴及,获奖教师等出席。李懋坤主持颁奖仪式。

图片

颁奖仪式现场

沈渊在回顾了基金的支持情况、奖项设立背景、郑君里先生的生平事迹及历年评选情况后,深刻阐述了奖项设立的多重意义。他强调,该奖项不仅从教学育人的角度出发,给予教师充分的认可、引导和奖励,更是对郑君里先生个人教育理念与精神的一种传承。这种传承,恰恰体现了清华大学电子系对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院系工作的首要任务。沈渊指出,近年来设立的诸多建系老先生冠名奖项,激励师生勇攀学术高峰,助力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同时凝聚校友力量,厚植育人根基。最后,沈渊向获奖教师表示衷心的祝贺。

图片

沈渊致辞

吴及介绍了本届奖项申报、推选、和评审各个环节的工作,并宣读了本次评选的获奖名单。吴及表示,今年的评奖工作仍然坚持提名与申请相结合的方式,保证每一位教学成果出色的老师都有机会获奖。吴及指出,结合这几届的评选情况,进一步讨论完善了郑君里教书育人奖的评选方案,为后续的评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吴及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新技术的持续演进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需要电子系每一位老师在教学中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为提高电子系的人才培养水平做出贡献。

图片

吴及发言

参会获奖教师发表感言。获奖教师对郑君里先生表达了深切的怀念之情,分享了各自在教学工作的思考、努力和经验以及在人才培养上的成果,并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未来将继续怀揣热忱、深耕教学,将电子系教书育人的精神代代传承。陈宏伟回忆了郑君里先生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上的指导,老先生的言传身教带给他许多知识传授、体系塑造上的启发,也激励他投身大学教育事业。李洪涛认为郑君里先生是一位令人敬重的师长,也是他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榜样。作为一名实验课老师,金平表示她将传承前辈们的优秀品质和敬业精神,在实验教学中服务好同学,站好“最后一班岗”。李亚利提到,郑君里先生不仅在课程教学上经验丰富,其编写的《信号与系统》教材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今年"媒体与认知"课程组也即将编写教材,希望能为电子系的教学工作做出贡献。张志军表示,未来他将保持谦逊,继续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郑君里先生知识渊博、桃李满天下,他纯粹的教学热情和卓越的教学成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

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获奖教师发表感言

沈渊向获奖教师颁发证书。郑君里教书育人杰出贡献奖获奖教师为牛志升;郑君里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获奖教师分别为(姓氏笔画排序):陈宏伟、蒋琛、金平、李洪涛、李亚利、孙楠、张志军。

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沈渊向获奖教师颁奖


郑君里教书育人

杰出贡献奖、优秀教师奖介绍


为积极探索人才激励机制,鼓励电子系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电子系于2022年设立电子工程系郑君里教书育人杰出贡献奖、优秀教师奖,并讨论通过了相关管理办法。

郑君里教书育人杰出贡献奖,用于奖励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学生培养、课程思政、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长期突出贡献的电子系在职教职工。

郑君里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用于奖励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学生培养、课程思政、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电子系在职教职工。

如需了解详情,敬请联系我们:

汪 玉

电子工程系主任

eechair@tsinghua.edu.cn

yu-wang@tsinghua.edu.cn

李 倩

捐赠联系老师

010-62789872

liqian2020@tsinghua.edu.cn

获奖教师介绍

郑君里教书育人杰出贡献奖

图片

牛志升:

牛志升教授在清华大学电子系从教三十余年,1995年开设新课《信息交换网络及其性能分析理论》(32学时),系通信网络领域的首门研究生课。鉴于教学效果良好,自1998年衍生为《宽带信息网络》(32学时)和《通信网理论基础》(48学时)两门课程,其中《通信网理论基础》升格为研究生学位与专业基础课,2001年入选研究生示范课,其课程录像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制作成光盘发售(16张),并应邀做清华大学教学岗位培训讲座“教与学的互动”;2002年入选“研究生精品课”首批建设项目,2008年获批“研究生精品课”,并于2011年和2016年再次被授予“研究生精品课”称号。同时,自2009年为本科生开设新课《通信网原理》(32学时),并于2019年扩展为《信息网络原理与设计》(48学时)。曾获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最高荣誉“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学术新人奖”和首届“研究生优秀导师奖”,“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宝钢优秀教师奖”,并4次获得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奖。

曾任电子系党委研究生工作组组长,负责研究生思政工作,任职期间大力改革研究生奖助学金的评定模式,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获“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奖。任信息学院副院长(2004-2016)期间,参与创立并主管“登峰”基金,为全院研究生出国开会提供资金保障。受邀多次为全校研究生做博士论文选题与学术论文写作的讲座,在教育研讨会、导师培训会上做引导报告,坚持强调学术道德。

30年间不断开辟新的学科方向和争取外部资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环境。2000年起率先开展密集无线网络的协作资源管理研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与IEEE Fellow表彰;2008年起开辟绿色移动通信研究方向,提出超蜂窝网络新架构及其能效理论,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并获中国通信学会自然一等奖等奖项。

指导研究生注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国际化视野,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创造丰富的国际交流机会,英文周例会坚持20余年。2009年主导创立“无线通信讲席教授组”(电子系唯一),邀请12名世界知名学者(美国/英国国家工程院院士3人、IEEE Fellow 9人)加盟清华大学,培养了大批年轻教师与博士生。


郑君里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

图片

陈宏伟:

陈宏伟,2001年及2006年于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06年起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任教,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近年来,陈宏伟奉行“与学生为友为家人,共同进步”的理念,在课堂教学、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在教学方面,陈宏伟承担本科生《光通信与信息社会》、《光电综合专题实验课》、《思政实践课》、《光的技术:提升人类生活》等教学工作,以及研究生专业课《高等光纤通信技术》、《光电子学进展》等课程讲授,讲课超过104学时。在教学中重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厚实基础、全面发展,将课题组最新的研究前沿成果转化为光电综合实验,提升本科生的科研兴趣。

在学生培养方面,陈宏伟担任电子系无36班主任,及未央书院学术导师(2021年~2023年),指导多名本科生完成SRT项目。陈宏伟近几年已培养博士研究生16人,硕士研究生8人,其中史宛鑫获得2022年国家奖学金、2022年第十九届王大珩光学奖、2022年清华大学电子系研究生“电子之星”奖;符庭钊获得2023年清华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及优秀博士毕业论文奖;黄铮获得2023年北京市三好学生、2024年中国激光杂志社第二届青衿奖提名奖、2024年清华大学电子系研究生“电子之星”奖、2024年国家奖学金;刘文灿获得2023年清华大学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

陈宏伟积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将高端前沿研究转化为面向国计民生的实用产品,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所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胡成洋和黄泓皓共同成立了高科技初创公司-北京清智元视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高速相机。胡成洋因此获得了2024年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创业新星称号。

图片

蒋琛:

蒋琛老师自2021年入职以来,热衷于教学事业,以热情感染学生,努力成为学生们学习和人生的坚实后盾。他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能力的形成作为主要目标,开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们对知识的探索。他努力帮助学生加深对电子信息学科的理解,并塑造他们正确的知识学习价值观,以及培养领导力。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不仅仅是见证学生完成学业,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做出更为重要的贡献。他致力于培养学生一系列可转移的技能,能够在学术界、工业界、政府部门等各领域发挥作用,并将优秀的能力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传递给周围的人,为国家各行各业的发展贡献清华人的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他有意识地采取重基础、鼓励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并通过一系列学习过程塑造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本科生教学中,他着重传授学生核心基础知识,通过科创实践培养他们的动手及知识运用能力,并树立学生科技报国的价值观。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他着重关注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勇于探索精神、对事物发展的前瞻洞察力,以及独立领导科研工作的能力。

入职以来,他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工作与学科建设工作中。他参与了电子系因材施教的教改项目,并担任了集成电路方向班的班主任。作为班主任,他密切关注同学们对集成电路学习的想法与需求,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他设立了学生与导师的导学交流机制,积极开展企业参观实践、校企联合讲座、“一师一队一芯”流片计划、芯片设计全流程课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第二课堂活动,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他们的科技报国家国情怀。此外,在《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的教学中,参与到了4学分的课程教学试点工作中。针对4学分课程知识点多,课堂教学无法顾及所有学生,学生不愿主动答疑等问题,开展导学交流的小组讨论交流模式。通过1对3的小组交流模式,敦促了同学们积极讨论,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进展,培养学生们的学术表达能力,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到课程体系梳理与课程建设中。在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二级学科亟需建设的背景下,他开设了一门微电子器件工艺的实验课,以补充已有的课程体系缺少半导体器件相关课程的情况。作为《物理电子学实验》的课堂,该实验课设计精心考虑了课程体系上下游的关系。一方面,该实验课可以让同学在修习完《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和《数字逻辑与处理器基础》后,进一步了解微电子器件的结构与制造工艺流程。另一方面,该实验课引入了半导体基本知识,也有助于激发同学们对《固体物理基础》等后续课程的兴趣。此外,他还组织电路与系统研究所的老师建设了《集成电路设计全流程实践》,通过实验和理论结合的方式,帮助同学们充分认识电路原理到电路版图设计的整个流程。

图片

金平:

先后承担了电子系本科生“电子线路实验(1)”、 “电子线路实验(2)”、 “模拟电路专题实验”、“电子技术实验”、“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实验”Ⅰ和“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实验”Ⅱ七门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良好。

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与人为本、学生为先、质量为重的根本原则,加强实验课程建设与实验内容改革。设计、开发新实验14个,先后引入合编教材《电子技术实验》和《电子电路实验》中,用于本科生教学。在实验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硬件动手能力与使用计算机辅助工具进行电路设计与研究的能力,加强硬件实验与软件仿真的有机结合,对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始终加强学习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以课程建设带动教材建设,参加编写并出版教材3部,发表论文18篇。其中2004年出版的教材《电子技术实验》是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项目,本人负责其中一章的编写工作(约7万字);2008年出版的教材《电子电路实验》是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本人负责其中一章的编写工作(约6.5万字);《电子电路与系统基础实验简明教程》已进入出版流程。3部教材先后作为我校电类本科生的实验教材,在学生问卷调查中获得较高评价,《电子电路实验》2011年被教育部评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参加新型实验设备和管理系统的研制开发,获得了清华大学实验技术成果一等奖4次;清华大学实验技术成果二等奖3次;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1次;荣获2014年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清华大学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优秀论文一等奖1次;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这些成果已用于实验教学多年,效果良好。

期间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实验技术人员和考核优秀的奖励,同时教学工作也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和认可,在2016年全系的“清韵烛光—电子系&微纳电子系候选老师推荐”获提名,也是电子系历年来唯一获提名的实验教师。

图片

李洪涛:

自2009年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2012、2016年两次获得清华大学优秀班(级)主任二等奖,2021获得清华大学优秀班主任一等奖。担任无96班主任期间,班级综合表现突出,曾连续三年被评为系“甲级团支部”、并获得了“清华大学优良学风班”、“清华大学甲级团支部”等多项荣誉。尤其是科技活动方面,班级因科技创新活动突出而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创新班集体”一荣。担任无84班主任期间,无84班连续3次获评清华大学甲级团支部,获评北京市2020-2021年度“先锋杯”优秀基层团支部,四次获得班团资源支持计划支持,并且曾获评清华大学优良学风班,获得清华大学2022届本科生毕业班先进集体。

自2010年以来,一直担任《物理电子学基础实验2——现代半导体光电子器件与工艺》的讲授和实验教学工作,获得清华大学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二等奖。

图片

李亚利:

李亚利老师积极投入立德树人工作,秉承教师 “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 三位一体的教学育人理念。针对学科的应用基础特性开展课程内容设置,对不同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设计和安排,认真开展教学工作;在认真讲授学科知识的同时,融入导学思政,积极推动特色校企建设和前沿课程的慕课,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在本科生教育教学方面,多年来承担电子系10门核心课之一《媒体与认知》的课程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对生物智能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交汇点的探讨,激发学生对新兴的人工智能学科的兴趣;通过课程作业的项目实践与展示,引导学生将基础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应用至实践。

在研究生教育教学方面,是研究生专业课《高等计算机视觉》的课程负责人,参与研究生专业课《计算机视觉与图像分析》、《高等机器学习》的教学工作。积极参与校企联合课程建设,并针对前沿课程的特色,积极引入国内外成功方案的解析,联合企业界的实际产业应用,激发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致力于当“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在学生培养方面,充分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与兴趣特长差异,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思维能力的提升;在知识传授和创新思维培养的同时,强调教育对人格塑造与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价值,勉励学生针对国家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指导学习参与国内外竞赛,获挑战赛奖项4次。

图片

孙楠:

孙楠教授在教学中秉持 “化繁为简” 和 “注重实践” 的理念,致力于培养国家急需的高水平芯片设计人才。

在课程教学方面,孙楠教授主讲《高等模拟集成电路》和《模拟数字数据转换器设计》两门芯片设计方向的研究生专业课,在课程中引入美国一流高校重视直觉理解的讲授方式,化繁为简,激发学生对电路设计的兴趣;结合实例和先进工艺讲授主流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

现有的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大多采用过时工艺和长沟道模型,电路设计的方法和采用的技术在先进工艺下已不再适用,孙楠教授在课程中选择当前主流的40nm CMOS工艺,兼顾先进性和实用性,并讲授基于跨导效率的主流设计方法,同时也介绍老工艺和最先进的FinFET工艺。在讲解电路设计技术时尽可能结合实例,采用真实的晶体管模型,考虑各种非理想因素。课上讲授如何使用先进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工具进行电路分析和设计,并在大作业中指导学生真刀真枪完成放大器和数据转换器的设计,力求让学生掌握实际设计电路的能力。

在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方面,孙楠教授主持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研究生课程‘高等模拟集成电路’教材建设和研究”,于2024年出版教材《现代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充分整合孙楠教授在世界一流高校的学术和教学经验,重点围绕先进工艺节点下的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创作了一本贴近实际、注重实践指导的教材。教材仅一年时间内已四次印刷,深受读者喜爱。

孙楠教授已毕业27名博士,其中11人在中美高校任教,包括清华,北大(2人),成电(2人)、西电(2人)、西交、Gatech和ASU等。

图片

张志军:

承担电子系本科生核心课程《电磁场于波》的教学。在《电磁场于波》的教学中注重在复习相关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并掌握矢量分析和数理方程相关数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时变电磁场部分的学习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明晰的物理图景,避免陷入繁复的公式推导,从而更好地把握各种物理过程,帮助学生培养物理直觉,为后续开展科研工作提供助力。

承担研究生课《天线技术新进展》和《电波传播》的教学工作。在研究生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学术好奇心。坚持每月一次和学生讨论当期IEEE Trans. AP的所有天线文章,每周一次和学生讨论五篇IEEE AWPL短文。

目前所培养的在读及毕业研究生近20人。其中,李越、魏鲲鹏、孙利滨三位同学获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王涵,刘培钦、侯岳峰、孙利滨、张伟泉、张晓鹏、曹仲尧等七位同学获国家奖学金。

供稿|电子系机关办公室

审核|汪 玉 沈 渊 李冬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