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电子新闻

新闻|电子系举办2025年春季学期助教同辈分享会

发布时间:2025-04-03 点击数:

3月24日,电子系以“如何做好一名助教”为题,在电子工程馆11层报告厅举办2025年春季学期助教同辈分享会。电子系党委副书记李冬梅、教学培养办公室研究生培养主管朱媛媛以及50余位首次上岗的新学期助教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清华大学杰出助教奖”获得者、电子系助教工作助理徐萌婧主持。

图片

参会师生合影

首先,李冬梅简要介绍了电子系助教的相关情况,以及助教的工作内容等。李冬梅表示,助教身上承担着两部分任务。第一,助教是教学师资力量的一部分,作为一名“教师”,助教起到对学生培养的作用。其次,助教也是学生的一部分,相较于老师,助教刚从学生的层面升上来,也曾是课程的经历者,和其他学生的沟通能够更加共情,更清楚学生的诉求,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同时助教工作也能对个人能力进行锻炼与培养,是科研外的培养课堂。不同性质的课程对学生的需求不同,助教需要和任课教师一起作对课程任务的探索,因此助教这一角色的作用至关重要。

图片

李冬梅作开场介绍

电子系“陆大䋮·刘润生优秀助教奖”特等奖获得者漆耘含分享了他在助教工作方面的经验和看法以及他担任本科生核心课《信号与系统》、限选课《数字信号处理》的心得体会。作为助教小组的负责人,教师、助教、学生三者之间沟通协调的可靠基石,他认为作为助教需要做好三个角色。首先助教是学生群体的辅助者,助教需要利用网络学堂等工具批改作业,及时总结作业出现的共性问题,使用习题课、微信群等方式进行讲评与反馈。特别出现抄袭的情况,要及时进行甄别和提醒,通过邮件和微信提醒同学,并注意和同学沟通时讲究方式方法。通过作业提交与作答的情况,关注学习困难的同学,联系辅导员得知具体情况,并报备任课教师。核心课答疑需求量大,所担任助教课程平均每门有100余次答疑需求,尤其期中期末,答疑需求突增。答疑内容涵盖课程知识点、课件、课后作业和历年试卷等,因此需要自身提升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熟悉教材。答疑过程中结合课程知识点进行引导式回答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抛出问题判断是否掌握。针对大作业的设计,结合具体科研内容,如《信号与系统》与卫星导航系统,提高新颖性、趣味性与引导性。其次,助教也是教师团队的协助者,遵循高效、准确的原则,具备对偶发、突发的紧急情况进行处理的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做好助教团队的组织者,培养耐心、细心的特质,协调安排各助教的分工、沟通与合作,如考场布置、监考、批卷等,同时恪守保密原则。

图片

漆耘含分享助教经验

电子系“陆大䋮·刘润生优秀助教奖”一等奖获得者苑苑分享了她担任本研选修课《移动数据挖掘》助教的心得和体会。她认为,作为本研贯通的选修课,这门课具有面向全校,跨学科专业参与,以及涉及移动计算、城市科学、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多项学术领域,与电子系核心课程区别较大的特点,并面临吸引学生、提升课程质量、学术能力提升三项挑战。在担任课程助教期间,她和任课教师一同思考课程改革的举措。首先是教学模式转变,从传统理论课程转向研讨式学习模式,在研讨式学习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思考和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在实践中有效利用所学知识。其次是跨学科融合推动,利用学生多元学科交叉背景,引导学生跨学科合作,促进知识的碰撞和创新,推动课程内容的丰富和拓展。最后是实践与理论结合,引入创新的作业和大作业,开发创新的智能体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课程大作业的设计过程中,她指出助教可以结合自己的研究内容以及课题组的平台资源,为同学们提供各类发挥创新性的探索机会,将科研工具引入作业设计和课程知识中。她基于课题组的OpenCity城市智能体开放平台,从选题开始,为学生提供全程指导,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文献综述、数据收集与分析、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成功指导2篇论文投稿至TKDE 2024、TKDD 2024,这不仅是学生学术能力的体现,也是课程教学成果的有力证明,能够让学生的研究真正具有价值,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提高课程在全校的影响力。苑苑认为,助教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反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实验设计紧密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营造宽松自由的讨论氛围,让学生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最后总结了助教的工作核心就是思考总结加上大胆创新。

图片

苑苑分享助教经验

电子系实验课优秀助教王宇涵分享了自己担任实验课程助教的心得与体会。他从个人经历出发,讲述如何做实验课的“老师傅”。首先指出实验课助教的主要责任,针对实验课不同于理论课实践性强的特点,他认为,实验课助教不是赶马的人,而是拉车的人,不论做过多少遍,每次都要“手上过”。不能直接把像大几百页的全英技术手册之类的结果直接陈列给学生,这反而会降低学生的自信,把本来感兴趣的学生赶跑,也不能真正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而是要“成为他们的一员”,一起设计电路,对产生不同状况的电路亲自调试,在思维上提供一些引导,保持严谨的实验态度,从而填补从眼睛到手的这条鸿沟,构筑从“眼”到“手”的跨海大桥。同时,他指出刚进入实验室的学生在思维方式上的碎片化以及对操作流程的不熟悉,影响了实际操作效率。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培养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操作能力。此外,注重预习过程中互联网资料对实际实验过程的影响,并从中思考与总结实验课助教的价值。其次,他强调了在指导学生做实验与开放性课题中应经常性给予学生提醒与关注,特别是在芯片转型、设计封装、安全手续以及用户案例等方面,包括课题选择时的利弊取舍、课程执行中的时间节点、实验管理中的风险控制、实验过程中的危险预知、实验探索时的思路引导、实验结束后的总结分析,这些环节需要助教对学生给予充分的引导。

图片

王宇涵分享助教经验

最后,李冬梅对本次分享会作总结点评。李冬梅表示,希望同学们能够用心地去担任好助教的职务,帮助学生学好这门课,帮助老师完成教学工作,让学生在这门课上的学业取得进步,同时助教自身也能够获得巨大的成就感。

本次分享会是清华大学2024-2025学年度春季学期新上岗助教培训的五个必修模块之一。通过同辈经验分享和交流,可以帮助新上岗助教明确助教工作的职责和内容,提升工作能力,从而推动电子系高水平助教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供稿|电子系机关办公室

审核|汪 玉 沈 渊 李冬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