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电子新闻

新闻|电子系宽带多媒体传输实验室科研工作被人民邮电报报道

发布时间:2025-06-25 点击数:

2025年6月24日出版的人民邮电报在第二版以“砥砺奋进十五载 清华创新惠全球”为标题,报道了全面展示清华大学电子系宽带多媒体传输实验室主要参与的国际电联工作在数字多媒体广播标准化、成果海外推广、构建全球ICT 创新生态以及携手应对数字时代新挑战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经验。

清华大学作为国际电信联盟的全球第一批学术成员,从DTMB 标准突围到期刊创办,从技术输出到人才培养,清华大学与国际电联的合作已成为中国主动参与全球数字治理的生动缩影。面向未来,这支“学术国家队”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在国际标准舞台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书写新的中国故事、提供新的中国方案、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以下是人民邮电报的报道内容。


 

砥砺奋进十五载 清华创新惠全球

2025年年初,巴基斯坦传来消息,中国“援巴基斯坦数字电视传输示范项目”正式移交给巴方,巴基斯坦由此拉开电视数字化播出的序幕。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目将是全球首个全部采用DTMB-A标准的最大商用数字电视广播网络。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地面数字电视标准DTMB-A在海外落地的又一案例,也是中国智慧造福“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生动实践。这一成绩的取得要从我国自主研发的DTMB说起,从清华大学和国际电信联盟(ITU)的15年同行之路说起……

破冰

中国力量登上国际标准舞台

2009年秋,在我国完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国家标准(简称DTMB)制定后,为推动技术、产业走出国门,国家主管部门启动了DTMB国际标准推进工作,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广电总局等部门积极配合,统筹支持国际标准文稿准备、文稿报送、国际交流等工作。

作为DTMB标准的重要技术提供方,清华大学迅速组建技术支撑团队,先后参加国际电信联盟会议33次,提交技术提案65篇,完成46项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团队负责人宋健教授先后担任6A工作组副主席和子工作组主席,成为首位在国际电联无线电通信部门(ITU-R)第6研究组中担任要职的中国高校学者。

突围

中国标准的国际化攻坚战

2010年秋,日内瓦国际电联会议中心,一场技术辩论正在展开。由国家广电总局组队、以清华大学数字电视技术团队为技术代表的中国代表团,首次就推动DTMB进入国际电联的标准序列,直面国际竞争对手和同行评议。

“有代表直接质疑我们的技术成熟度,会议一度陷入僵局。”团队成员潘长勇教授回忆。清华大学团队通过详实的测试数据:DTMB在移动接收性能上比欧洲标准DVB-T高30%,频谱利用率比美国标准ATSC提升20%,最终说服了与会各国技术专家。

DTMB作为“系统D”于2011年秋季被写入ITU-R BT.1306建议书,中国成为继欧美日后第四个拥有数字电视国际标准的国家和地区。这一历史性突破在国际电联纪念数字电视工作40周年活动上,被国际电联“数字电视之父”克里沃舍耶夫誉为1972—2012年全球数字电视发展40年的里程碑事件。古巴通信部技术专家卡洛斯评价说:“中国标准完美适应了我们的热带气候条件,信号稳定性超出预期。”

图片

2016年12月,清华大学教授潘长勇(左二)等在古巴国家通信研究所共同见证中国-古巴数字电视联合实验室成立

标准突破,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标志,为全球技术创新贡献了令人瞩目的“中国方案”,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产业效益。DTMB升级为国际标准后,国际化应用迅速展开。目前,DTMB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带动中国相关设备出口,也推动了发展中国家产业技术升级,这一成果有力支撑了“DTMB系统国际化和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DTMB标准的成功经验,为后续中国音视频广播领域标准的国际化开辟了道路:2018年,我国提出的音频广播标准CDR被国际电联采纳;2019年,我国提出的地面数字电视演进版-DTMB-A被国际电联采纳;2020年,我国提出的5GNR广播技术方案被国际电联采纳。

图片

2011年11月,清华大学团队在老挝琅勃拉邦

帮助当地测试地面数字电视信号

深耕

构建全球ICT创新生态

2011年1月14日,日内瓦国际电联总部灯火通明,清华大学正式成为国际电联全球首批学术会员,是清华大学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里程碑。

2017年3月,国际电联迎来一个历史性时刻——成立150多年来的首个学术期刊ICT DISCOVERIES(《ICT发现》)面世。这本国际电联委托清华大学牵头创办的期刊,如今已成为全球信息通信领域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这既是对清华大学整体学术水平与国际影响力的高度认可,也是清华大学在“学术、产业、标准”三位一体平台上发挥作用的重要机遇。

图片

2017年3月,时任国际电联秘书长赵厚麟(右)在国际电联总部向清华大学宋健教授颁发期刊主编证书

“2016年末,国际电联内部对是否办刊有过激烈讨论,而且对于主编人选也经历了慎重酝酿。”期刊创刊主编宋健透露,“我们提出的‘产学研用’融合办刊理念最终打动了各方。”清华大学与国际电联三年后再度携手,推出THE INTELLIGENT AND CONVERGED NETWORKS(《智能融合网络》),仍由宋健担任创刊主编,目前该刊已进入SCI收录最后审核阶段。

人才培养是清华大学参与国际治理的另一重要维度,通过与国际电联合作,不仅参与教师多方面能力获得了提升,更有多名学生实地接触国际电联相关业务,对开阔眼界与后续职业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2018级博士生张明(化名)参与制定了首个面向发展中国家的频谱管理指南,深刻感受到其工作的重要性:“在日内瓦,我真正理解了技术标准背后的政治经济博弈,一个参数的调整可能影响数百万人的网络接入。”

这种国际化培养模式成效显著:目前,清华大学已累计向国际电联输送12名实习生,其中5人毕业后进入国际组织工作。2024年国际电联代表团访问清华大学时,人力资源主管玛丽安特别指出:“清华学生展现的专业素养和全球视野令人印象深刻。”

展望

携手应对数字时代新挑战

2021年秋天,在参加完纪念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及深化与国际电联合作的纪念研讨活动后,一位与会者这样写道:“曾经,中国是国际技术标准的受益者;现在,中国已开始成为国际技术标准的贡献者!有机会参与其中,躬逢其盛,与有荣焉,幸甚至哉!”

站在人工智能与6G技术变革的潮头,清华大学将继续深化与国际电联的合作:鼓励更多师生参与国际标准工作,在深化无线通信、频谱管理、可见光通信、多媒体广播、车联网、智慧城市、移动通信等领域技术标准的同时,强化元宇宙、量子通信等新兴领域的标准预研。

2023年,清华大学配合国际电联在肯尼亚举办了首期“数字电视技术培训班”,为非洲国家培养本土技术人才。“中国经验对解决我们的数字鸿沟问题很有启发。”参加培训的肯尼亚工程师穆罕默德说。清华大学将积极响应国际电联倡议,持续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标准和技术需求,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以合作应对数字包容性挑战。

在完善国际人才培养体系方面,清华大学正积极推进“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计划”,将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的工作中,并计划未来不断扩大国际电联实习生规模。

回首过去,从DTMB标准突围到期刊创办,从技术输出到人才培养,清华大学与国际电联的合作已成为中国主动参与全球数字治理的生动缩影。面向未来,这支“学术国家队”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在国际标准舞台上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书写新的中国故事、提供新的中国方案、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

来源|人民邮电报

供稿|通信研究所

编辑|陶旋姿

审核|汪玉 沈渊 李冬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