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晚,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以线上线下融合的形式举办国际生开放日活动,主题为“加入清华电子工程大家庭,共塑未来科技新生态”。活动吸引了来自全球的优秀中学生、大学生、教育机构代表及行业专家参与,充分展现了清华电子工程系在学术研究、创新实践及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卓越实力。暑期学校学员也深度参与其中,与全球青年才俊共话科技未来。
开幕致辞:彰显学术引领力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党委书记沈渊在欢迎辞中强调,清华电子工程系作为全球电子工程领域的标杆,在教学、科研与创新实践中持续突破,近年来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通信技术等前沿领域取得多项国际领先成果,培养了大批兼具学术素养与工程实践能力的领军人才,为全球科技进步贡献了清华智慧。沈渊教授还分享了自己清华本科毕业后赴MIT攻读博士的经历,鼓励海外学子通过清华平台拓展国际视野,感受中国科技创新的活力。
学科全景:构建创新生态闭环
系副主任李懋坤对电子系教学育人情况进行了整体介绍。他回顾了电子系学科发展历程,强调“数理并重、软硬结合,开放交叉”的人才培养理念。在“宽口径、厚基础”的本科生培养模式下,电子系推出了涵盖两个一级学科核心概念的新课程体系,构建了综合实验教学体系,并采用“赛课结合”的特色实验教学方法。以“本研贯通,因材施教”为方针,系内开设了光电子、AI+系统、集成电路、未来通信四个方向的特色培养项目。在研究生培养方面,电子系构建了校企合作新模式的专业型硕士培养体系,并大力推进博士生分类培养。此外,通过核心课全英文建设、国际交流项目及海外研修计划,学生全球视野得到显著拓宽。
特色项目:培养AI时代创新者
因材施教班主任徐丰力详细解读了本科“AI+系统”特色项目。该项目面向人工智能国家战略和研究前沿,采用虚拟班的形式招收电子系对AI方向感兴趣的优秀学生,并在师资、课堂、科研、课外培养等方面提供保障,致力于培养软硬件知识兼修、感知前沿动态的复合型AI创新人才,以“学术+企业”双导师的机制为学生成长提供细致指导。该项目学生在挑战杯、KITTI等高水平竞赛中屡获佳绩,并Science、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等顶刊顶会上发表论文。
国际学生培养:透明化政策与全流程支持
国际化教育主管郭伊宁针对国际学生关注的问题,全面解析了国际学生培养政策、申请流程及奖学金体系等。她特别提到,学校及系内为优秀国际生源提供了全面的奖学金支持体系。互动环节中,现场学生就申请条件、学习科研生活、语言要求等提问,郭伊宁结合具体案例逐一解答,现场气氛活跃热烈。



从上至下:沈渊、李懋坤、徐丰力、郭伊宁


交流现场
学子视角:多元文化中的成长故事
在经验分享环节,四位电子系国际研究生以“清华电子人的24小时”为题,生动讲述了科研攻坚、文化适应与压力管理的真实故事。他们提到,随着电子系国际化推进,系内英语资源丰富,语言障碍已非难题。针对暑校学员“为何选择继续读研”的提问,他们表示,读研源于对科学本质的探索欲,清华电子系提供的顶尖平台与学术自由,是理想的选择。这些分享让参与者对系内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展现了学子对学术研究的热情。




国际研究生分享
全球协作:共筑可持续发展未来
此次活动是清华电子工程系深化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举措。系内通过与境外高校设立联合培养计划、本科生交换项目,培养应对全球挑战的科技领导者。美国圣母大学中国中心执行主任王晶玉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她高度评价清华电子系在跨国教育合作中的引领作用,并期待圣母大学学生明年通过清华电子系“TOP EE+本科生交换项目”接受清华电子前沿科技教育及创新生态浸润。

关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始建于1952年。系内现有中美院士3人、IEEE Fellow 15人。在QS 2025学科排名中位列全球第10。系内坚持“顶天立地”战略,既在6G通信、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引领创新,又通过智慧城市和医疗等项目服务社会需求。
此次全球宣讲活动展现了清华电子工程系学术与教育并重的开放胸怀。未来,电子系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拓展国际合作网络,为全球青年搭建追梦科技的舞台。
供稿|电子系机关办公室
编辑|肖怡君 胡智鹏
排版|陶旋姿
审核|汪 玉 沈 渊 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