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启航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一代代清华电子人始终以 “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 为指引,以奋斗为笔,在时代卷轴上书写着无悔的青春篇章。又是一年毕业季来临,电子系的同学们即将启航,他们将在何处续写属于自己的精彩?

杨博璠 2025年清华大学毕业生启航奖铜奖获得者
毕业去向: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遥感卫星总体部
个人简介
杨博璠,信息光电子所光网络与光微波实验室博士生,本科与博士就读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研究方向为基于微谐振腔的光学频率梳,发表SCI论文2篇,EI论文2篇,申请国家专利1项。曾获得清华大学本科优良毕业生、新生奖学金、综合奖学金等荣誉。
航天梦的萌芽
杨博璠对航天领域的记忆可以追溯到他孩童时期。小学二年级时,学校组织观看神舟五号发射直播,火箭发射那一刻的震撼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航天梦想的种子。
起初,杨博璠被浩瀚深空和未知宇宙所吸引,“神舟”飞天、“嫦娥”探月、“天宫”筑梦,中国航天的一个个辉煌成就不仅点燃了他心中最初的航天梦想,也成为他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杨博璠逐渐认识到,航天不仅是探索宇宙的前沿科学,更是推动国家发展、保障国家安全、服务民生福祉的重要支撑。
因此,在进行就业选择时,杨博璠坚定将目光投向航天领域。对他而言,投身祖国的航天事业不仅是幼时梦想的延续,更是将个人价值融入国家发展的最佳方式。
科研之途,师友相伴
在刚刚接触一个全新的研究内容时,杨博璠曾对方向感到迷茫,突如其来的疫情也极大影响了实验的进度。对此,他重新细致地阅读了有关微腔光频梳的基础理论文章,并重新推导了相关的理论公式,深化了对微腔光频梳的理论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同时可以在理论上预测新的机理并进行实验验证,为科研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
杨博璠的科研路上,离不开导师薛晓晓的帮助。薛老师引领杨博璠走入了微腔光频梳领域,引导他建立了相关的理论基础,培养了基本的实验素养和技能。薛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让杨博璠深刻体会到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在科研中遇到挫折,对方向感到迷茫时,薛老师会严肃认真地指出他的问题,提醒他调整状态,同时又用温和的方式给予鼓励,帮助他重新振作。薛老师对待科研工作的热情、灵活的思维方式,以及待人接物时的温润谦和,是他学习与努力的方向。

杨博璠与导师薛晓晓、实验室同学们
志愿伴随成长
学习科研之外,杨博璠会参加一些志愿活动。他曾参与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庆祝国庆70周年系列活动以及校内抗击疫情等服务保障,并获得清华大学五星级志愿者称号。通过志愿服务,他不仅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他也感受到了个人价值所在。

杨博璠在庆祝国庆70周年系列活动中担任志愿者
做好一枚牢固的“螺丝钉”
幼时萌芽的航天梦,历经清华求学期间“又红又专、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熏陶,让杨博璠愈发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方向。毕业后,他将前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遥感卫星总体部继续发光发热。
在未来工作中,杨博璠希望能够脚踏实地,立足本职,刻苦钻研,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持续提升专业能力,做好一枚牢固的“螺丝钉”,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增砖添瓦。为此,他将保持学生时代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主动学习行业前沿动态,并且注重实践积累,把每项任务都当作成长的机会。
对还在为毕业去向感到迷茫的学弟学妹们,杨博璠建议,职业选择不是一项易事,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的人生走向,需要理性权衡理想与现实的多重维度。每个选择都值得尊重,因为其中凝结着对生活的思考与勇气。“希望我们无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能够记得出发时的初心。”
排版 | 谭芷琳
责编 | 陶旋姿
审核|汪 玉 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