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下午,第四届“华为杯”无线算法大赛(华北赛区)决赛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馆11层多功能厅顺利举行。本次大赛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主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赞助。

决赛现场合影
本次算法大赛的赛题来自华为公司产品的实际需求。随着5G商用加速和6G持续演进,无线通信系统天线规模不断扩大,使得传统基于奇异值分解(SVD)的信道处理方法面临计算复杂度高、处理时延长等挑战。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通信算法的优化提供了全新思路。本次大赛以“AI使能的无线鲁棒SVD算子”为主题,鼓励参赛者利用AI技术充分挖掘无线信道数据的结构特征,设计鲁棒高效的SVD近似算法,探索AI算法在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和应用。
自2025年7月启动以来,大赛吸引了华北赛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23所高校院所的89支队伍报名参赛。经过初赛与复赛的层层选拔,最终确定8支队伍晋级最终的决赛。
首先,来自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主持人解无双介绍了决赛的基本情况、10位来自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评审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其中5位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5位来自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及评选规则。评审组组长由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副书记、国家级人才马思伟教授担任。
接下来,华为无线网络研究部北研分部部长庞继勇博士代表本次大赛的赞助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致辞。庞部长详细介绍了“华为杯”无线算法大赛的情况,强调本次比赛盛况空前,并高度赞扬了本次比赛的组织工作和参赛作品质量,希望参赛选手展示自我、切磋技艺、共同进步,同时也期望本活动能够为中国无线通信产业的发展发掘更多优秀人才。

赞助方代表华为无线网络研究部北研分部部长庞继勇博士致辞
随后,8支参赛队伍按照赛前随机抽签决定的顺序依次登台进行展示汇报,系统展示了各自队伍的研究思路和成果,重点阐述了技术方案的创新性。每支队伍展示答辩结束后,由评审专家进行提问,同时评审专家们也对参赛队伍的研究方法、数据分析和不足之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评审专家对进入决赛各参赛队伍线上提交作品的创新型、实用性及现场答辩表现进行综合评分,最终无记名投票决出大赛的各类奖项。








进入最终决赛的8支队伍依次答辩
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来自清华大学的参赛队伍“大角牛向前冲”获得了本次大赛的最高价值奖,其获奖作品为《Sequential DeepSVD:从一网打尽到擒贼先擒王》,该作品设计了一种低复杂度神经网络提取信道矩阵的最大奇异向量,通过迭代的方式按奇异值从大到小输出任意数量的奇异向量,并在每轮迭代完成后对信道矩阵进行正交投影以保证奇异向量正交性,具有复杂度低、可扩展性强、可解释性强的优势。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参赛队伍“DX”携作品《基于瑞利熵梯度结构的等变神经网络设计——结构化的置换等变网络(SPNN)》和北京邮电大学的参赛队伍“Matrix”携作品《基于子空间不变性与扰动定理的Transformer高效SVD近似》获得了大赛一等奖。此外,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的5支参赛队伍获得了大赛二等奖,来自北京交通大学等单位的8支队伍获得了大赛三等奖,还有14支队伍获大赛优胜奖。

决赛前八强





10位评委分别为各类奖项获奖选手现场颁奖
最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戴凌龙教授代表主办方对本次大赛进行了总结,并勉励各位参赛同学以本届大赛为起点,继续保持探索的热情和创新的精神,在通信算法研究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卓越,为推动我国乃至全球通信技术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主办方代表戴凌龙教授总结发言
至此,第四届“华为杯”无线算法大赛(华北赛区)圆满落下帷幕。本次大赛为参赛学生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竞技平台,增强了学术界与工业界的交流。未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将继续推进校企合作,与产业界携手并进,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共同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供稿|通信研究所
审核|汪 玉 沈 渊 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