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Introduction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有能力引领人类生产力变革。
2025年8月清华大学出版的《水木清华》AI专刊特别报道了近50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清华校友AI企业及平台,以及多位院士、教授、行业专家对人工智能时代多维度的思考与建议。 其中,专刊采访多位电子系校友,他们凭借扎实的电子信息学科积淀与前瞻性的创新视野,成为中国 AI 产业从技术突破到价值转化的重要力量。《AI 时代的清华电子力量》系列将逐一为您介绍。
AI生态基础
燧原科技|赵立东:中国AI芯片创新之路上的清华力量

赵立东
燧原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清华大学电子工程学士,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硕士。2018年3月创立燧原科技前曾任职紫光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赵立东在美国硅谷工作超过20年,深耕芯片研发领域多年,期间服务于AMD等知名芯片公司,并回国参与成立AMD中国研发中心。赵立东是全国工商联人工智能委员会主席团主席,任职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集成电路协会人工智能专委会主任委员。曾获得“东方英才(领军创业人才)”“海聚英才·海望杯创业银聚奖”“上海市工商业领军人物”等荣誉奖项。


2024年12月,赵立东当选全国工商联人工智能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2024年12月底,以“AI赋能产业变革城市转型”为主题的“2024中国算谷数字产业发展大会”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甘肃省庆阳市隆重召开,展示了“东数西算”工程落地三年来的发展成效,搭载燧原科技“燧原S60”的国产万卡推理集群正式建成发布。这也是燧原科技七年创业的缩影——从一颗芯片的破局,到万卡算力集群的“芯火燎原”。
清华基因:EE85班的“芯” 火传承
2018年,当赵立东与他的AMD前同事张亚林在上海张江的临时办公室创立燧原科技时,他们选择的是一条艰难的攀登路径:研发中国自己的云端AI训练芯片。
这一决定背后,是清华EE85班不约而同的硬科技信仰。在这个班级中,走出了虞仁荣(韦尔股份)、朱一明(兆易创新)、任志军(新恒汇)等芯片领军人物。在硅谷深耕20年的赵立东,亲历了AMD与英特尔的技术鏖战,挑战之下亦是机会,他以清华人的自觉,主动肩负国家高科技自立自强发展的使命感,为“燧原”命名:取自“芯火可以燎原”之意,誓以原始创新点燃国产算力的火种。

太湖亿芯智算中心
创业之初的决策“出人意料”:当多数国产芯片企业选择从技术门槛较低的推理芯片切入时,燧原科技直指最难的训练芯片。这是因为,赵立东清醒地认识到,“瞄准数据中心,做AI训练加速芯片”是一片蓝海市场,拼的是技术实力,而不是价格。“做大芯片,拼硬科技”的创业初心,恰是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理想底色的绝佳彰显。
技术浪潮中的破局者:从算 力变革看燧原的创新罗盘
秉承清华“行胜于言”的校风,燧原科技在技术浪潮中并不随波逐流,而是以自主创新为切入点,在关键的算力赛道精准布局。随着大模型的兴起,燧原科技敏锐 地捕捉到AI算力的需求正在发生全方位的变化。
在训练端,AI算力朝着超大规模发展,“国外已经是十万卡、几十万卡的集群,美国‘星际之门’更是百万卡级别。同时在推理端,伴随着以DeepSeek为代表的国产开源模型的出现,AI应用呈现爆发式增长,对于高性能推理的算力需求正在成为主流。”赵立东解释道,“对算力规模需求的剧增不但提高了技术门槛,更催生颠覆性的技术变革,AI算力基础设施的超大规模集群化意味着系统与生态的全面竞争。”
在算力集群化系统化变革的同时,技术融合创新催生出新的范式。首先,定制化芯片发展迅速。在英伟达市值达到4万亿美元的同时,博通也依靠Google、Meta、Amazon等企业的定制化芯片订单实现了万亿美元市值的突破。

燧原科技发布第一代训练产品
“作为初创公司,需要第一步实现技术产品的闭环,第二步实现商业化的闭环,从而自我造血,不断进行产品迭代和生态完善,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性发展。”赵立东表示。
与此同时,硬件与软件从来不是割裂的存在。如果说AI芯片矩阵是一台精密的“算力引擎”,那么配套的指令集、编译器、算子库、编程模型和工具链则是让引擎高效运转的“神经中枢”,软硬件协同是打造完整AI算力生态的关键。
在这场算力变革中,国产化不仅是商业化的需求,也是国家科技的战略需求。燧原科技始终胸怀科技报国理想,以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为己任,致力于成为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未来赛道的战略布局:穿越商业实践,淬炼创新初心
对于芯片企业而言,从技术研发到商业盈利是一场生死考验。赵立东指出:“AI芯片的竞争不仅是技术战,更是商业模式的持久战。”为此,公司采取了“双轮驱动”策略:一方面,深耕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的定制化需求,通过多个国民级AI应用场景打磨产品;另一方面,深度参与“东数西算”国家战略,在庆阳智算中心等项目中验证整体解决方案能力。赵立东强调:“庆阳万卡集群的价值不仅是芯片销量,更是证明了国产算力系统可以支撑国家级工程。”这标志着燧原科技正从技术供应商向产业赋能者的演进。
未来,公司也会将目光投向国际新兴市场,通过参与当地算力中心建设,将燧原科技的技术方案与标准植入区域市场。“未来AI算力的竞争,不仅是芯片性能的比拼,更是生态与标准的博弈。”这种战略远见,让燧原科技在国产化与国际化的平衡中,找到属于中国AI芯片的发展坐标系。

燧原科技获得2024年度上海市算力网络高质量发展标杆应用案例一等奖
燧原科技在资本布局上同样快马加鞭,目标很明确:以资本加速技术突破,在“长期主义”的AI芯片行业,尽快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但是,赵立东强调:“融资与IPO只是一个发展阶段,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借助这些台阶拓展资源和市场,实现盈利与可持续性发展。”最终,实现公司成立的初心——做大芯片,拼硬科技。
在创业初心的坚守中,清华精神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这种精神传承也转化为切实的技术协同网络。在算力中心运营领域,燧原科技与清华电子系孵化的无问芯穹合作,实现算力网络性能的深度优化;在分布式计算领域,与清华计算机系孵化的清程极智共建分布式软件架构;在万卡集群的网络搭建中,与清华自动化系孵化的基流科技进行合作,以实战经验补足了燧原科技在大规模网络运维上的最后一块拼图。“自强不息”的校训与“行胜于言”的文化,早已内化为清华人共同的精神气质,构筑了彼此信任、务实高效的合作根基,也成为大家携手并进,追求顶尖创新的强大动力。

燧原科技国产万卡集群率先通过中国信通院权威检验并取得最高等级评价
攀登AI算力芯片这座“珠峰北坡”,道阻且长。但正如赵立东所言:“中国智算产业发展之路任重道远,但责无旁贷。我们要抓住机遇,携手努力,打造具有技术开放性、商业竞争力、产业标准化的智算产业新格局,走出这条通往中国AI产业珠峰的‘北坡’的道路,为中国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当中国AI算力面临“卡脖子”挑战与产业升级机遇的双重变奏时,燧原科技以清华基因解码破局之道,用自主创新书写进阶之路,正在为中国芯片产业的崛起绘制一幅充满希望的未来图景。

全文刊发于《水木清华》134期 AI专刊
来源|清华校友总会订阅号
编辑|陶旋姿
审核|汪 玉 沈 渊 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