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Introduction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有能力引领人类生产力变革。
2025年8月清华大学出版的《水木清华》AI专刊特别报道了近50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清华校友AI企业及平台,以及多位院士、教授、行业专家对人工智能时代多维度的思考与建议。 其中,专刊采访多位电子系校友,他们凭借扎实的电子信息学科积淀与前瞻性的创新视野,成为中国 AI 产业从技术突破到价值转化的重要力量。《AI 时代的清华电子力量》系列将逐一为您介绍。
AI生态基础
无问芯穹|夏立雪:无问西东,向“芯”而行

夏立雪
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学士与博士均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在夏立雪的带领下,无问芯穹已发展成为AI基础设施领域最具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企业之一。他入选AI2000人工智能全球最具影响力学者榜单(芯片方向Top100)、斯坦福学科Top2%科学家榜单,任上海市徐汇区第十七届人大代表、第十一届青联委员,获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劳动模范、宁夏算力枢纽人工智能领域领军人才、2024央视年度十大AI人物、2025财富40U40商业精英、2024福布斯中国·新时代颠覆力创始人、36氪WISE2024商业之王·新世代先锋等表彰。
夏立雪长期致力于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方法学研究, 已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谷歌学术引用2800余次。 他在大语言模型的压缩加速、生成式AI模型芯片等领域的相关工作,是世界首个面向深度学习语音合成领域的定制化硬件设计,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2025年春节,一如往年,夏立雪没有睡踏实。不为别的,而是因为又一个“爆炸级”大模型横空出世。
“2023年春节后GPT-4发布了;2024年春节是Sora;2025年春节,DeepSeek出来了。”他笑着说,“就像春暖花开一样,一个新模型出来后带动了基础设施、应用场景一并爆发,资本市场也非常活跃,整个行业一片欣欣向荣。”
夏立雪很清楚,这种巨头引领下的剧烈迭代,对创业者而言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技术潮水推动着无数模型公司向前奔跑,但另一头,一些国产芯片和算力中心却因“用不起来”而被闲置。夏立雪要做的,就是搭起中间这座桥,为AI时代打通一条全新的供给动脉。
把“躺着”的算力资源变成“跑着”的动力

无问芯穹公司展示区域
本博均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夏立雪,是无问芯穹公司的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2023年5月,无问芯穹正式成立。 这是一家专注于搭建AI算力基础 设施的公司,致力于通过有效整合国产算力资源,为AI行业降低模型训练和推理的成本与门槛,助力中国AI生态的自主可控。
“优质算力不够用、普通算力不好用”,在AI算力加速成为新型基础设施的背景下,国内大量算力集群仍处于“裸金属”状态——就像一台没有操作系统的电脑,虽有硬件,却缺乏可用性。 “我们做的事情,就是给它装上 ‘Windows’,让这些算力能够真正实现‘开箱即用’。”夏立雪解释道。
这套系统最核心的突破,是实现了多种大模型算法在多元芯片上的高效协同部署。“就好比每一款芯片都有一套自己的方言,我们的系统就像翻译器,打通语言壁垒,实现统一调用。”夏立雪形象地比喻,“我们的专家既懂芯片性能,也懂大模型结构,能够精准拆解任务,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凭借十余年的技术积累和对软硬件协同的深入理解,2024年7月,无问芯穹团队在业内率先实现千卡规模、涵盖“4+2种” 芯片(华为昇腾、天数智芯、沐曦、摩尔线程与AMD、英伟达)的异构混训,集群算力利用率最高达到97.6%。“换句话说,就算尖端芯片不够用,我们也能通过调度多种国产芯片,实现媲美主流高端卡的性能效果。”
这项突破的意义,远不止于提升芯片的使用效率,它真正打通了AI产业链中芯片、模型与算法之间的断层,使原本割裂的资源与能力产生聚合效应。“海外芯片厂商之所以能持续引领,是因为他们始终知道大模型厂商下 一步需要什么。用进废退,国产芯片要追赶,就必须有人把它用起来,帮它找到清晰的优化方向。” 夏立雪说道。无问芯穹扮演的正是这个生态的“黏合剂”与“放大器”, 不仅推动国产芯片真正落地应用,更通过持续反馈与协同优化,带动芯片、模型、算法之间良性循环, 形成飞轮效应,为中国AI夯实算力根基。
汇聚青年力量服务国家战略
“在创业最早期就坚定地选择服务国家战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夏立雪强调。
无问芯穹的源起,深深植根于清华的学术脉络。核心团队脱胎于清华大学“纳米集成电路与系统实验室高能效计算组(NICSEFC)”。自2008年起,这个实验组便扎根于软硬协同、AI算力系统研究的前沿,积累了十余年的技术实力。在大模型崛起、全球科技博弈日趋复杂的背景下,算力紧张、尖端芯片依赖等问题日益凸显,正是这时,无问芯穹 正式创立——首席执行官夏立 雪、首席科学家戴国浩均毕业于NICS-EFC。

无问芯穹员工照片墙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我们正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正是年轻一代展示才华、大显身手的好时候。”正如202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模速空间” 调研时所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寄希望于年轻人。就在那次调研中,夏立雪代表无问芯穹向习近平总书记作了汇报。
而年轻,正是这家初创企业最鲜明的注脚。无问芯穹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仅32岁,其中不乏刚走出校园、初入职场的90后、00后。在2023年初,公司发布的一项关键技术将芯片运行效率提升至3倍以上,令人惊讶的是,这项突破的核心创作者,是一位 年仅24岁的女实习生。
“选择加入创业公司的人,往往心中都有一团火。”夏立雪说,“他们希望做一些能留下名字的事,或者是引领一个方向,或者是解决一个真问题。” 为了这份热望,无问芯穹为年轻人搭建了快速成长的平台,鼓励年轻技术者成为真正的“建设者”和 “突破者”。
而这份对技术青年的信任与托举,其实正映照着公司更宏大的志向。夏立雪坚信,中国人工智能未来的“半壁江山”将由本土算力支撑。“我们所做的,就是顺应中国产业发展的趋势,从中找到实现自身技术转化的价值。”
从“无问西东”到“无问芯穹”
夏立雪并不把自己定义为一个“纯技术人”。他认为,好的公司既要有技术突破的能力,还要把握产业落地的节奏,并能够搭建一支多元互补的团队。他形容无问芯穹“既是装修队,也会干物业”,既输出核心系统,也 参与到调度机制、服务标准、上下游生态建设中。
而他这种对多元领域的信心和能力,最早就来自清华电子系的培养。“电子系的本科教育覆盖的知识体系非常广泛,这为我后来的成长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在他看来,这种宽口径、厚基础的训练不仅让自己掌握了 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迅速拥抱变化和创新的心态。在这样的环境中,他逐渐养成了不惧跨界的学习习惯,也奠定了今天建组织、谈商业、讲生态时的底气。
读博期间,他师从汪玉教授,是其第一位博士生。在实验室的培养中,他收获了系统的科研训练,也获得了思维的提升——学会了从技术的源头,去思考其产业价 值与落地路径。“汪老师38岁就当上系主任,非常年轻。他管理清华电子系的方式更像是在经营一个组织生态,看重的是电子系作为一个整体如何与学校、产业、社会形成正循环的价值关系。”这种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夏立雪,也推动了他后来进入阿里云,承担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商业化完整的链路工作。
清华的熏陶也藏在公司命名的方式里。“电子系的前身是无线电工程系,系服背后印着一个繁体的‘无’ 字,我一直很喜欢,觉得这个字的境界特别高。”夏立雪介绍, “无问”是致敬清华校歌里的“立德立言、无问西东”,而“芯穹” 取意于星辰大海,希望团队既可以仰望星空,不问智慧的边界自由探索,也可以脚踏实地,把芯片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不设边界、不惧挑战。“无问芯穹”所构筑的,不仅是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更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底座。

全文刊发于《水木清华》134期 AI专刊
来源|清华校友总会订阅号
编辑|陶旋姿
审核|汪 玉 沈 渊 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