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Introduction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推动人类社会迎来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时代。”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有能力引领人类生产力变革。
2025年8月清华大学出版的《水木清华》AI专刊特别报道了近50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清华校友AI企业及平台,以及多位院士、教授、行业专家对人工智能时代多维度的思考与建议。 其中,专刊采访多位电子系校友,他们凭借扎实的电子信息学科积淀与前瞻性的创新视野,成为中国 AI 产业从技术突破到价值转化的重要力量。《AI 时代的清华电子力量》系列将逐一为您介绍。
AI生态基础
深言科技|岂凡超:技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深度交织

岂凡超
深言科技创始人兼CEO。2013年考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先后获得电子工程系学士、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第二学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博士学位。在校期间,发表顶级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获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全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总冠军。
在AI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大模型虽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智能化体验,但也无法避免地存在幻觉,深言科技正围绕“ 可信 AI”,在充满不确定性的AI生态中增强一些信任感。而这种信任 感,源于经得起反复验证的技术基础和对用户负责的产品设计初 心。这家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博士 毕业生岂凡超创立的公司,凭借对技术伦理的坚守和应用落地的 执着追求,正积极推动大模型的产业化发展。
岂凡超曾在清华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THUNLP)与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深耕多年,主攻语言建模、语义理解与知识结构化,参与了中国首个大模型体系的研发工作。他带领深言团队自 2022年起,聚焦“低幻觉、结构化可验证”语言模型的训练与落地,打造了多个垂类行业中可实际运行的大模型产品,逐步构建起从底座模型到场景产品的完整生态闭环。
如果说科研是对“真”的追问, 岂凡超的创业实践,则是一段将 “知识理解能力”落地为产业生产力的深度转化过程,也是一场 关于中国人工智能如何突破通用模型幻觉、重构认知秩序的探索 实践。
本期《水木清华》AI专刊走进深言科技,探访创始人及CEO岂凡超的创业初心、技术信仰与产业洞察,记录一位技术理想主义者如何在时代变革中稳扎稳打,走出属于清华人的创新之路。
技术选择的出发点: “最初我们想解决的是认知层次的信息处理问题”
岂凡超2013年进入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这一汇聚全国顶尖计算机人才的地方,本科的经历给予了他扎实的计算机理论与工程实践基础。他在这里系统学习了算法设计、数据结构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前沿知识,逐步确立了他对技术理想主义的认知。

岂凡超(右)与恩师孙茂松教授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岂凡超选择加入计算机系自然语言处理 实验室,师从孙茂松教授,参与了中国首个大模型的研发工作。尽管当时的大模型技术尚未引起广泛关注,岂凡超却已敏锐地认识到语言模型对未来社会信息处理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他也在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开展科研实践。这一经历促使他进一步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深刻理解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2022年对岂凡超而言是关键的一年,是他做出从科研转型到产业的决策,创立深言科技的重要一年。目睹了各大平台争相在大模型开发上推陈出新而带来的真空,岂凡超期望通过技术创新来真正解决信息时代日益突出的信息过载、内容失真与AI“幻觉”问题。“技术是为解决现实问题而生”,这是岂凡超始终坚持的原则。
模型落地的原则: “我们始终坚持把可信可控 放在第一位”
深言科技自成立以来,一直坚持“自研大模型+真实应用场 景”的技术路线。岂凡超深知独立研发的道路往往意味着巨大的 资金投入与风险,但他坚信只有自研才能真正实现技术的创新与 突破,也只有自研才能保证底层模型技术的可信可控。
近年来,深言科技主推的语鲸APP正是岂凡超作为创始人这种理念的体现。深言团队经历了大量的算法优化与模型训练,最终实现了低幻觉与结构化可验证的目标,使生成信息的准确性达到了出类拔萃的99%以上。岂凡超表示,深言科技追求的是让大模型技术真正提高用户体验与效率,产生更大的社会、经济价值;通过精准的场景落地,切实提高用户体验与效率。
他提出:“AI 生成的信息必须可回溯、可验证,否则负面影响将不可控,进而对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损害。”这不仅是一种技术选择,更是深言对行业负责任的承诺。
面对“幻觉”的答案: “我们十分关注模型输出结 果的依据”
生成式AI极大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谣言扩散、内容失真等问题。岂凡超高度关注这些风险,他强调企业必须承担技术伦理责任,确保AI生成内容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他指出,目前行业内广泛使用的AIGC查重、模型水印、多模态一致性识别等技术虽取得进展,但在多样化内容场景中依然面临瓶颈。例如,现有查重技术难以识别重新组织的观点,水印机制易被篡改,识别系统准确率仍难保障。
“技术公司不能将责任外包。”在岂凡超看来,从模型训练的数据源开始就要设立标准,利用模型的层级可控、输出结果可验证的机制,形成真正的低幻觉能力。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传播需要的是多主体协作。其中平台该做的是提供可用、可控的审核工具,同时用户也不能当甩手掌柜,对信息内容负责不仅是AI时代的基本素养,也是对自己负责。
对产业热潮的判断: “AGI当然重要,但不是今天最该解决的事”
面对全球对AGI(通用人工 智能)的热烈追捧,岂凡超始终保持冷静与理性。他认为当前的大模型系统在稳定性、泛化能力和场景适配性上仍有较大差距。相比起浮躁的技术预测,他更希望关注当下可以解决的问题。

深言科技成立之初的岂凡超
“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宣称能做所有事,而在于能稳定做好一类 事。”岂凡超表示,未来3到5年,最具产业潜力的方向之一是深度个性化助手。这些AI系统能够根据用户习惯和语境实现精准信息推荐、快速内容提取与决策辅助,将极大提升高知识密集行业的效率。
对岂凡超而言,深言的使命不是盲目加入通用化浪潮,而是在关键场景中做到“打透”,真正让AI成为认知工具,而非娱乐玩具。
团队背后的共识:“校友是我们之间最稳固的信任纽带”
在岂凡超的创业路上,清华校友的支持是重要的动力源。深言科技的核心成员多为清华背景,彼此间有着天然的默契和技术信任。
在岂凡超看来,校友间的信任,不是情绪上的认同,而是一 种“技术契约”,知道对方擅长做什么,也愿意托付责任。也正 是因为校友的力量,岂凡超在融资、市场拓展、产品合作上这些 关键节点都能幸运得到认可者的引荐和支持,最终推动项目不断 取得突破。
清华精神深深影响着岂凡超的技术风格:“追求实用、强调 创新、崇尚长远”。面对如今AI创业圈被日益热炒的风气,他不断强调:“宁可慢一点,也要稳一点;宁可小众一点,也要扎实 一点。”如此创业理念也成为了深言在技术领域能沉下心、做出差异化的根本。
他眼中的产品未来:“我们的目标不是一个工具,而是一种使用习惯”
展望未来,岂凡超希望深言科技不仅是大模型时代的技术先锋,还要成为可信AI理念的先行者。如他所言,“真正的智能系统,必须能解释、能验证、能自我限制,而不是只会生成内容。”
深言科技公司未来将继续围绕“信息收集—处理—输出”的知识流程构建产品矩阵,从智能搜索、摘要生成到语义分析、辅助决策,打通知识密集型任务全链条,打造“认知操作系统”。
此外,深言也将继续深化模型训练的行业定制化,进一步推动关键行业的智能转型。“我们希望未来的语鲸,不再只是一个APP,而是一种标准工作方式的入口。”岂凡超说。
5年之前,大模型还只是令技术研究者心潮澎湃的新方向。5年之后,大模型已成为产业生态和社会治理的共通语境。深言科技的成长让我们看到大模型不仅关乎计算能力的升级,更关乎人与信息的交互方式能否走向更清晰、更精准、更可信的未来脉络。
岂凡超常说:“我们不想做一个更聪明的聊天机器人,而是希望做一个更可靠的信息助手。”这份戒骄戒躁的坚持正是当下AI创业潮中尤为珍贵的稀缺品质。
数智时代的未来瞬息万变,但实干者脚下的路愈发清晰。在信息大爆炸、知识碎片化的浪潮中,我们更需要一群人,能用技术重构秩序、提供洞见、守住真实。在通往“可信AI”的这条路上,岂凡超与他的深言科技,已经先行一步。

全文刊发于《水木清华》134期 AI专刊
来源|清华校友总会订阅号
编辑|陶旋姿
审核|汪 玉 沈 渊 李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