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党建专栏

【党史学习教育第三专题】吴及:坚守初心使命,不断开拓进取 ——“学习重要讲话,贯彻指示精神”发言

发布时间:2021-10-20 点击数:

(作者吴及,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系主任)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点,学习党史,回顾征程,可以帮助我们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面向未来,我们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加倍努力地投入工作。

百年时间的积淀,放在历史长河不过一瞬间,但已经需要好几代人的前赴后继。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我们对其发展的脉络会看得更加清晰。毫无疑问,建党百年给我们祖国带来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经济、科技,到医疗、教育,仅仅跨越一个世纪,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模样已经从衰败凋零转变为欣欣向荣。

1911年,中国拥有铁路9900多公里;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铁路总里程为21810公里,38年修筑铁路11000多公里;而到了2020年底,全国铁路运营里程14.6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4万公里,无论是里程数还是运载力都稳居世界第一。1921年中国的粗钢产量为7.7万吨,2020年为7.8亿吨,增长超过1万倍;1921年中国的生铁产量为22.9万吨,2020为8.8亿吨,增长3800倍;1921年的发电量为4.4亿吨,2020年达到7.4万亿度,增长接近1.7万倍;1921年出口规模为9.37亿元,进口规模为14.12亿元;而2020年分别达到17.9万亿和14.2万亿,分别增长了1.9万倍和1万倍。经过百年建设,我国已经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业体系。我国的军事工业以1861年安庆内军械所为起点,虽然也陆续建设了一批兵工厂,但至民国时期各种步兵武器的自给率仅为30%~40%,舰船和飞机的自给能力更是非常有限。而今,我国是世界上第6个拥有航母的国家,同时具备东风41战略核导弹和五代机歼20等军事战略威慑力量。

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强大才能赢得尊重。1842年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1860年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南端,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1982年9月,英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中英双方经过两年多达22轮的谈判,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零点整,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洗刷了民族百年耻辱,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一步。1900年,面对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下诏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次年,晚清重臣李鸿章被迫在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上签字,这就是“弱国无外交”一个活生生的案例;病榻上的李鸿章上奏朝廷:“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促,创深痛剧,薄海惊心。”而2021年中美阿拉斯加会谈上,面对美国官员不讲外交礼节,不行待客之道,杨洁篪主任说出“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这份硬气只能来自于实力。

1921年建党之初,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极度黑暗之中,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无数仁人志士致力于民族的救亡图存,屡试屡败、屡败屡试。直到中国共产党走上历史舞台,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从抵御外侮的抗日战争,到创建新中国的解放战争,从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到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勇往直前,终于取得如此宏伟的百年成就,百年历史充分证明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挽救与发展中国的道理。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艰难探索。始终坚持着的一个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坚持不懈,不怕吃苦、不畏牺牲,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而这些成就的取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目标从未动摇。世上之事最难的莫过于坚持,而没有坚持,也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坚持,就是其生命力和战斗力最好的佐证。201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鲜明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初心使命教育激励广大共产党员为了党的宗旨和目标不懈努力,我们广大党员也相信只要有这样的坚持,有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持之以恒的奋斗,我们一定能够不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法宝。从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到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百年征程是由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历史阶段组成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局势不同,任务不同,都给我们的党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在探索和奋斗的过程,我们的党逐步走向成熟,组织能力、战略水平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并且极富创新精神,能从实际出发,发现主要矛盾,找到解决办法。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导致大革命的失败,毛主席深谋远虑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中国共产党自此开始了独立建军。秋收起义失败,毛主席开展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成为建党建军的基本原则和制度,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此锚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未来发展壮大的基调和底色。土地革命时期,毛主席从中国国情出发,反对盲目照搬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探究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特点和主要形式,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抗日战争爆发,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当时党内对于抗战前景远未形成共识,典型的有“抗战必败”的悲观论调和台儿庄战役后产生的盲目乐观情绪。1938年,毛主席撰写《论持久战》,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并从全国的战略全局出发,深刻地论述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必须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从而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纲领性文献,抗日战争的实践充分证明《论持久战》中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在民族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从国家和民族大局出发,提出与国民党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挑衅,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层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发展和壮大了人民抗日力量,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期间,为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并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创造条件,中国共产党在各解放区陆续实施土地改革,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拥护。通过土地改革运动满足农民对于土地的天然要求,激发出群众无限的革命热情,为确保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面对文革刚结束时社会思想极其僵化的局面,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设计并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邓小平以巨大的政治魄力和实践勇气,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出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如何保持先进性和代表性,带领全国人民持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就成为执政党最需要思考的问题。江泽民同志2000年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提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993年中共中央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件中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是基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发展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不够平衡问题,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的讲话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升,逐步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此同时,世界经济走到关键当口。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保护主义、内顾倾向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国际形势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正是由于我们党能够审时度势,把握每个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理论上提出新思想,实践上提出新办法,才能领导全国人民不断奋斗前进,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

回到我们的本职岗位。大学的基本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这是我们在工作中始终需要坚持的。同时,当学校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必然会面对不同的问题,也需要有不同的应对策略。1993年启动的三个9年,分三步走的战略规划,推进清华大学迈向一流大学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在新阶段,我们也要按照总书记4个面向的要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瞄准国家急需和学校强调的从0到1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以更大力度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工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目标贡献清华力量。

分享到: